面前的年轻人相貌堂堂英姿勃发,一身亮银盔甲,手拿长刀,横刀立于楼梯前,对李平安怒目而视。
“逆贼,何不来领死!”
此时情况已到刻不容缓,成败在此一举,李平安哪有心情与他缠斗,也不开口,只大步向前,无视那人砍来的长刀,左臂挥挡,右手向前刺出。
那年轻校尉双手持刀,力量更是不同寻常,一刀砍下去盾牌被他一斩为二,刀锋深深的嵌入了李平安的小臂骨头之中,但同时李平安的环首刀也刺穿铠甲,穿透了心脏,鲜血喷涌而出。
“你……”
没有心情去听他的遗言,李平安抽刀便走,就在他随手斩杀那无名之辈时,楼梯上已多出了十几名装备精良身强体壮的护卫亲兵,与这些人厮杀凶险程度更胜于被普通士兵包围。
好在楼梯之上通道狭窄,李平安每次只需面对一二人,拼着以伤换伤,连斩数十人,总算来到了上层甲板,此处弓弩手依然在不停射击,而在其身后被一众亲兵包围的水军都督赫然出现在他眼前。
没想到,水军都督亲临前线指挥,李平安大喜过望,只要能杀掉此人,这场战斗便胜了一半。
然而回头时,他身后已无手下士兵跟随,余者都在冲到上层夹板的过程中牺牲。
时不待我,来不及有任何悲伤犹豫,李平安冲入人群之中,目标直指水军都督。
夏口水师都督本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身上穿着一套旧铠甲,背后红色披风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那老头见李平安正向他这边冲来,却无任何行动,也不逃避躲藏,依然镇定自若的指挥手下军队,或用弓弩压制下方快船,或调集周围其他战船赶来支援,在此期间他只看了李平安一眼,似乎丝毫不担心他会伤到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平安依然被亲兵护卫阻拦在外,这些被主将用优厚待遇供养出来的士兵完全是职业军人,为完成任务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他们用生命死死拖住了李平安,为都督调集军队争取了时间。
果然,随着李平安被阻拦,战船周边的快船又无法迅速攻陷大船,逐渐被压制,慢慢的被夏口水师蚕食收割。
眼见情况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李平安心里更加焦急,可周围士兵拥挤,将他团团包围,非但不能接近水军都督十步之内,反倒被他们逼迫着不断后退到船边。
眼见者再退就只能跳入长江了,李平安视线左右扫视,忽然注意到在战船桅杆附近少有敌兵,而在桅杆之上就是水军都督的帅旗,那鲜红旗帜正随风招展,发出猎猎响声。
李平安见状大吼一声,做势要向前冲去做殊死搏斗,实际上却趁众人防备之际,纵身跳起,脚踩船沿,借力跳到众人身上,踩着他们的肩膀一路向着桅杆处赶去。
此时,李平安身边人挤人,几乎把他围的水泄不通,但也正因如此,让他瞅准机会踩着众人肩膀脑袋,如一只灵活的猿猴,跳出了重重包围。
有人试图抓住他的双脚把他从身上拉下来,但由于李平安战斗良久身中受创,血液沿着身体流淌下来,双脚处此时早已沾满鲜血,滑不溜手,几乎难以抓握。
一口气跳出包围,迅速冲到桅杆处,李平安没有歇息片刻,马上爬上桅杆,向着桅杆顶端的帅气冲去。
见此一幕,原本还气定神闲的水军都督忽地变了脸色,他已猜到李平安的打算,马上下令弓弩手掉头射击,试图将李平安狙击下来。
但奈何李平安动作灵巧,行动迅速,没一会儿就已爬到顶端,挥舞长刀将那面大旗砍断,丢入长江之中。
见帅旗消失,李平安立刻大喊道。
“都督已死,何不速降!”
见此情况,水军都督同样大喊道。
“贼兵已败,都督尚在,全军奋力进攻,勿忧也!”
看着那头发花白的老头站了出来,用嘶哑的嗓音连声大呼,原本有所动摇的军心马上恢复稳定。
但还不等众人松口气,就见桅杆顶端的李平安,突然松开手从上面跳了下来,看其方向正是在上层甲板。
“小心!”
听到众人的惊呼声,水军都督也有所察觉,但等他想要躲避时,却发觉周围拥挤成堆,本是为了保护他而筑起的人墙,如今却成了囚禁他的牢笼。
竟无处可躲!
李平安的神兵天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几乎没有人对此防备,被他一击得手,长刀从那都督左肩处直刺入心脏,当场毙命。
杀人后,李平安没有任何停留,迅速跳出人群,趁其他人还未反应过来之时,跳入长江之中。
帅旗消失不见,又听闻都督已死,还在和胡县令等人纠缠的水师前军顿时大乱,被张昌趁机击破。
前军已败,还李平安纠缠不休的中军,见情况已无法挽回,只得狼狈逃走。
但水师船支众多,又被李平安带领快船纠缠不休,难以全部撤出战场。
无法逃离者只好原地请降,一场大战就此落幕。
此战胜的勉强,义军损失近半人手,只能又从降兵里招募。
这些降兵大多数是附近的浪荡闲人,有市井商贩,有从北方来的流民,还有赘婿养子等,也因此才会被征召入军队。
他们投降后,对于再加入义军毫无心理负担,因此义军募得新兵三千人,再加上幸存下来的士兵,义军规模又有万人。
事后,李平安想起了那个在旗舰上,敢于拦在自己面前的年轻校尉,问起手下降兵,那校尉姓甚名谁,这才得知那年轻校尉竟然是夏口水师都督的幼子。
一时默然无言,后长叹,感慨这世上竟还有这般英雄人物。
战后,论功行赏,李平安依然是首功,但已是偏将军,再升一级就要与胡县令平起平坐了。
因此,胡县令并未在提升他的官职,而是分配给了他更多的士兵名额,赏赐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这些都是张昌等人平日里打家劫舍而来,作为义军帮助他们的报酬,几乎全都给了李平安。
如此厚赏,也引得义军内部对李平安抱怨连连,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说什么的都有,暗地中伤李平安者更是时有出现。
对此,李平安倒是不以为意,流言止于智者,他又没做什么对不起胡县令或者义军的事,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由他们说去吧,言语又不能伤自己分毫。
但为人老道的黄林却看出危险,私下里提醒李平安要小心,张昌也曾劝说胡县令不要与李平安计较,义军本是一家人,兄弟之间莫要生隙。
只是事情一旦有了开头,结尾如何便不由自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