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地,虚幻之年,四峰破土出,巍峨高山巅。山高脉深,岂知,上接天,下探渊。
犹记九千岁之前,山巅触顶开仙路,惹得仙人怒开颜。仙人引雷四千万,从此峰平难成仙。堵了成仙路,不幸千千万,却得一幸事,山平毁地源。又是百年间,地裂水满山,四峰变五山,世人难再见。四千年之后,大圣出人间,圣者怜世人,八桥水中现。从此山脉连,人人再相见,可惜分别旧,已难同道言。上仙见生变,怒而移五山,山离桥断,生灵涂炭。大圣通天力,遍寻各山巅,又见三陆地,各名一一谈,一曰万古林,二曰潜漠丘,三曰障目泽。为救万千众平生,修得九经阁楼坛,大圣真传自此世人可见。圣者薄暮近,留下真言三:“万众皆可以山图令入阁,入阁者皆可习吾之道,可阅可传不可录”。
五山生民为抗天之命,又欲得圣言,修桥铺路渐通联。可惜不同志,五山分五言,三陆又隔远,难成一家言。
自此之后五山分五派,五派之中者又衍生千千万,世人愚钝,也不知谁真正得了大圣的真传,为挣得正统,每天都像林中的麻雀叽叽喳喳。不知又过了多少时日,走了多少光阴,大海之上飘来一块陆地,陆地之上一片寂静。前去探寻者总能在远远处感受到凉风习习,但不管是仗器者,或是驭风者,又或是驾兽者,都被一种结界阻隔,不能靠近,目力甚异者,也不能看透这陆地。
现在请各位客官容我讲一下者五座圣山,为何此山被称作圣山,世人皆说因为大圣在每座山的山顶之上各建经阁一座,这五座山便和圣有了渊源。但你要认为这就是关键所在,那就大错特错,试问大圣因何建建经阁,咱前文已经交代:“为救万千众平生”,可修了阁,这芸芸众生就能救吗?救众生就必须要修阁吗?给他衣食不就行了吗?毕竟人生下来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穿衣吃饭,而不是习得盖世神功,这么看来五座山被称为圣山貌似有些牵强,但这五山上的五座阁楼真的是这样吗?
五圣山各有其名,若都叫圣山岂不让人迷糊。其一破圣山,是大圣登顶的第一座圣山,登上山峰之前该山并未有命名,就是一座大荒山。大圣以力破巧,开天凿石,在巨大的山体之上留下一个高达百丈的“破”字,此山得名而来。破圣山位于开天洲的正中央,是开天洲的朝圣之地和武学宗门胜地。
其二万劫圣山,该山是大圣登顶的第二座圣山,此山得名是因曾有万千雷动轰击该山顶,导致该山顶相较于其他圣山更加平整宽阔,且该山所在方平州十分富饶,且航空交通业发达,正式因此,此山顶之上商铺繁盛。该山位于雷木洲。
其三、四风雪圣山,两山确切的说是一座大山,位于凛洲。在八千九百年前,天降怒雷,加之大地震动,一山分二脉,左脉成风脉圣山、右脉成雪脉圣山,自此众生分人家。
最后则是位于金洲的御剑圣山,因该山形似一把长剑而得名,该山一面光滑如玉,山下人影可见,据传曾有神迹出现;一面万木从生,翔灵熙熙攘攘。据称,此地翔灵可以令人功力大增身轻如燕。
人间众人都欲成仙,但自从天路断了,成仙之路已经封死,成圣已经成了人间最大的追求,但其不知遍寻五山三陆也不能得到大圣所有真传,九阁其中一阁早已难觅踪迹。登顶问阁也许山图资格。千百年间芸芸众生中有的已经习惯了平淡日子,过着只求温饱,不问圣道的生活。只有那苦修之士才以成圣作为其人生之追求,苦修之士修的一身本领,不仅匡扶正义,还出山灭毒害,造福世人都同时也饱受世人的敬仰。
世上烦扰多,难得贪上半日闲,莫不如让小生带众客官来到这山巅之外,看看这山巅之上的纷纷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