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酒席是十两一桌,几位老太太都吓了一跳,她们互相看了看,决定不要搀和这件事,大宅水深哩。
“这……也是老姐姐你见过世面,才有这些讲究。”一位老太太搭讪着笑道:“像我们这种吃不起的,什么都是好的。”
这些话落在沈老太太耳朵里很受用,她滔滔不绝地向这几个人诉起苦来。对着穷亲戚哭穷并不可耻,相反还有一种饿死骆驼比马大的隐隐优越感。沈老太太把这几位老姐妹的装束看得很清楚,穿的都是经年的老绸子衣裳,袖口处还镶了不同质地的花边,一望便知是舍不得丢掉的旧衣翻新的。
“我这辈子是没了念想啦。”沈老太太长叹了一口气:“底下的儿孙没一个成器的!三个儿子都这把年纪了,那是蛇过坎儿扯尾巴——来不及指望了;儿子们也就不说了,底下那些孙子,没一个是念书的命!整天就知道憨吃憨玩儿。沈家眼见着就要在我手里败干净了,等我这把老骨头也入了土,到时有什么脸面去见老太爷?”
“老姐姐,我瞧你的几个孙女儿都长得好得很,一个个嫩得和水葱儿一样,这可是你的福气呀。”一个穿着暗绿色褂子的老太太笑着说。这位老太太姓汪,是沈家一位远亲老爷的继室,论辈分沈老太太还得叫她一声四嫂,可她的年龄比沈老太太则要小许多,故而喊沈老太太一声老姐姐。
沈老太太闻言,摇摇头道:“再水嫩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女孩儿,将来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人,哪里是我的福气。”
“话不是这样说。”汪四嫂笑着道:“姑爷找的好,事儿省不少。女孩儿嫁出去后提携提携娘家人,那不也是娘家的福气吗?说句不中听的话,老姐姐你既然对几位孙少爷念书不抱指望,那就更该好好调理孙小姐们。俗话说高门嫁女,等将来她们嫁了好姑爷,总能拉扯一把娘家兄弟,不说飞黄腾达,帮着谋个一官半职也是好的。远的不说,就说咱们县里的朱家,不就是靠着女儿才摆起来的吗?”
汪四嫂所说的朱家在县里非常有名,他家不知道祖上积了什么德,凭白让一个女儿做了郡王的侧妃,那侧妃娘娘提携家人十分卖力,如今一家子父兄都官运亨通,风光无比。
沈老太太顿了顿,道:“女生外向,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要是那没良心的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娘家怎么办?”
“别说不顾娘家,就是顾娘家,光顾着自个儿的亲娘也不行!做媳妇的借着女儿耀武扬威,哪里还有咱们做婆婆的说话地方?”汪四嫂压低声音,轻轻道:“顶好是挑几个好的养在自己身边,年龄不能太大;慢慢地养熟了,叫她眼里只有奶奶没有娘。等以后出了嫁,还怕她不孝敬你么?”
沈老太太若有所思。
晚上吃面的时候,沈老太太的目光一直在家里女眷的那桌上打转,她在看自己的孙女儿们。
要不是受了汪四嫂的提醒,或许她会到死都没这样仔细地打量过家里的女孩儿们,谈不上讨厌,只是直白的漠视而已。
长房的沈琼芳和沈琼瑶都有十四五岁了,虽说出落得还算体面,可年龄太大,养不熟。二房的沈琼淑就算了,畏畏缩缩的实在上不了台面,沈琼兮倒是能言善辩的,只可惜这个丫头一肚子主意,怕是不好掌控;三房的沈琼珊的皮子黑了些,长相也普通,沈琼丹是家里老幺,从小就被娇惯坏了,她看一眼都嫌烦。
粗略这么一筛选,最符合条件的便只有二房的沈琼英与沈琼枝,可是不知为何,沈老太太不太愿意把沈琼枝放在身边抚养。
论容貌,这个丫头显然是孙女辈儿里最好的,可是那双眼睛让人瘆得慌!沈老太太有一种预感,自己无论拿出什么手段笼络这个孩子,对方也只会清清淡淡地看着自己,像是洞悉一切似的。咳!何必要自讨苦吃呢?
沈老太太内心反复斟酌了许久,最终决定:把长房的沈琼芳和二房的沈琼英带到自己院里生活,其他的就不管了。
之所以选即将出嫁的沈琼芳,是因为沈老太太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沈琼芳已经到了快出嫁的年龄,在她身上投资的时间并不长,费不了多少钱,却能很好地练练手,看一看收效。不管怎么说,沈家的长孙女儿还能寒酸地嫁了么?她即便不想费心,也不得不摆出个样子。
并且沈老太太还有另外一个心思,她要好好儿地宠一宠沈琼芳,好叫其他的孙女儿们看清楚:你们得听祖母的话,想法子逗祖母开心,这样将来出嫁前才能享享福,再得到一笔不错的嫁妆。
送走客人后,沈老太太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了自己的决定,顿时空气安静了许久,厅里连一根针落在地上都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