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跌了就没危险,反正要多赚钱,就得承受风险的。而且,这篇报道,能形成舆论导向的时候,我估计也得十天半个月的。所以,加油吧。
如果说,这篇报道是导火索,那么,之后欧洲多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聚在英国Bath小镇开会,才是英镑暴跌的始作俑者。
在这次的会议中,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紧握拳头朝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怒吼:“12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在这里要求你降息,你为什么不降?”
施莱辛格惊呆了,等他回过神来,说:“虽然我不准备降息,但也没有看到要加息的理由。”拉蒙把这句话视为德国央行的妥协并在接下来几天大肆宣传。
拉蒙想着用舆论给德国财长压力,没想到成了英镑暴跌的助推剂。
在拉蒙特沾沾自喜的时候,施莱辛格认为自己被误解了,他不想背上“损害德国央行独立性”的骂名。
随后在多国央行行长在巴塞尔开会时,施莱辛格在演讲中公开声称不敢保证未来利率的走势,表示对欧洲各国货币的固定汇率没有太多信心,并点名了意大利里拉和芬兰马克。
恰好,索罗斯当时在观众席里。所以,索罗斯抓住机会,抓着施莱辛格追问:你认为ECU这个理念怎么样?(ECU,European Currency Unit,是欧元前身,代表欧洲统一货币的设想,于1979年与ERM一并提出)。
施莱辛格说:我喜欢欧洲货币这个理念,但是不喜欢“ECU”这个名字,我宁可(欧洲货币)被称为德国马克。
在场的记者对施莱辛格的回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那就是德国央行推动欧洲统一货币政策的设想,但是并非不惜一切代价。它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维护德国马克的尊严,如果其他国家跟不上德国的节奏,就让他们贬值去吧。
谁也没想到,施莱辛格宣布德国不能对未来利率做出任何承诺,第一个倒下的竟然是芬兰。
华尔街精英们的抛售浪导致芬兰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当天芬兰马克下跌近15%。
随后,战场转移到意大利里拉。此时意大利的利率已经达到15%,通常情况下这么高的利率足以把资本留在国内, 但现在不行了。
意大利与芬兰稍有不同 。虽然当时芬兰采用固定汇率制,但它还没有正式加入ERM,所以芬兰被攻击时,它不能指望其他央行提供帮助。
意大利则不同,里拉崩盘意味着ERM机制被市场击垮。意大利作为该机制的成员,有权从强大的德国央行获得支持。里拉贬值前一周,意大利从德国借入了360 亿美元的里拉救市。
经过十多天的建仓,吴炜在芬兰马克投降前,完成了自己的部署,此时的吴炜,也在盯着汇率变化,同时密切关注英国央行和政府的一举一动。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