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自成手下最重要的军事首领,刘宗敏腐化得极其迅速。刘宗敏一到北京,就开始“挟妓”取乐,而在追饷的过程中,他一定是有着深深的快感的,对于这个穷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可以任意捕捉殴打那些以前令自己高山仰止的权贵们,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榨钱,这是一个比打仗好玩多了的事。
大顺军领袖在追饷抢夺美女的狂潮中,还争着攀比享受,除了李自成入居皇宫外,各将帅则“分居百官第”,如刘宗敏占都督田弘遇府第、李过占都督袁佑府第、谷可成占万驸马府、田见秀据曹驸马府、李岩占嘉定伯府等等。
而就在这时候,本应该替李自成矫正思路的文臣们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文臣之首牛金星做起了太平宰相的梦,每日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陶醉在被人山呼海拥、谀词滚滚的氛围中。其他众臣也认为大势已定,开始论功行赏了,包括曾经有过出众才能和极高战略眼光的谋士顾君恩,也开始腐化,每日只知挟妓取乐,不思进取。而他们忘了,占了北京并非占了天下,也并非占尽了人心,因为最根本的土地问题、财政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有极大的威胁仍然存在,明朝还有半壁江山没有打下来,关外有清军,关内吴三桂的军队正在行进途中,江南还有左良玉高杰的军队,明朝残余势力仍在。君臣只知道在复仇者的快感中沉醉,上下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李自成治下群臣中,头脑最清醒的一个人是李岩。在众人皆醉的时刻,他以难得的清醒和理性,给李自成上了一份“不合时宜”的奏章,叫“制将军李岩上疏谏贼四事”,里面抨击了这种现象。
但可惜的是,这份奏章没有被李自成采用。
试想,如果那时候李自成接纳了这份奏章,及时矫枉过正,再开始一统大业,历史很可能就改写了。
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唐晨是知道李自成的故事的,所以他对花钱一事,也算是比较自制,并没有因为突然有钱,就放浪形骸,肆无忌惮。也不会惴惴不安,认为谁会觊觎他的钱。唐晨表现得极为自然,赚钱了要花,但不会大手大脚,或许这也是新一代青年的金钱观吧。当然,这也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老一辈人虽然没有更开阔的眼界,但道理是故老相传下来的,一脉相承的,唐晨接受了这种教育,自然也接受了这种金钱观。说白了就几个字——“财不露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