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27] 《周礼·天官·家宰》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周礼·春官·宗伯》亦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周礼·夏官·司马》又曰:“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上述几处所述“中秋”应为农历八月,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亦即“仲秋”,虽与后世之“中秋”定义略有不同,但一则足见先秦时代已有渊源,二则可知“中秋夕月”乃先秦天子祀天之大礼。[37] 《史记·孝武本纪》裴骃集解引应劭语曰:“天子春朝日,汉晋初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汉代文学家枚乘有《月赋》,西晋陆机,南朝谢灵运、沈约、鲍照、北周王褒都有咏月、赏月的诗赋,但并没固定在八月十五日,所以并没有形成节日。如西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北周王褒《关山月》诗:“关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汉阵,全影逐胡兵。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这些诗赋,都没提到中秋月。[27]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9] [12] [37]秋夕月,拜日东门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27] 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圆,于是民间渐渐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白虎通·社稷》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获禾,报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