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一月,铁勒十五部之一的契苾部落酋长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余家到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向唐王朝归降。契苾何力,并言“实有诚心,若至中华,死而不恨”。
太宗皇帝李世民将何力所部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封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并封同来的其母为姑臧夫人,弟契苾沙门为贺兰都督。
贺兰府于次年提出,“实诚心归附,想与唐人联姻,求赐婚”等内附唐朝的言辞。
武士彟次女武曌听说,便是贺兰府牵线,经凉州都督府搭桥,送至京城长安九寺的鸿胪寺或者太常寺,九寺五监,那么,可能还有三省六部里。而唐宫里的燕贤妃遂也得到了消息,燕贤妃请示长孙皇后。
话说,九寺五监和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中的两个重要行政系统,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制衡,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体系。
九寺五监是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而六部主管政令。
九寺五监的许多职能与六部二十四司的职能重合,如太常寺与礼部、光禄寺与户部、卫尉寺与兵部等,存在实际运作环节上的分工和制约关系。
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隶属于尚书省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负责朝政决策与执行,其中中书省负责制定并传达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及各类奏章,尚书省则负责政令的执行。三省六部之间既分工又制衡,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
九寺五监与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制约。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分管事务的九寺五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九寺五监的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可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综上所述,九寺五监和三省六部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体系,它们之间的分工和制衡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府行政职能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而唐宫里实也差不多,两套行政体系甚至更多的分工和制衡是免不了。
只说唐宫里的燕贤妃得了准信,便去见了长孙皇后。且说,贞观六年。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三月,长孙皇后所生长乐公主将出嫁。唐太宗对公主宠爱倍极,陪送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高祖长女)多一倍。魏征力谏,太宗从之,并告知长孙皇后,皇后盛赞太宗采纳魏征的意见。
一次,魏征强谏惹怒太宗,退朝后,太宗怒甚,说:“会须杀此田舍翁!”
皇后问为谁,太宗曰:“魏征廷辱我!”
后退,穿朝服立于中庭。
太宗惊问其故,后说:“主明则臣直,今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皆由陛下明察之故,怎可不贺?”
太宗十分高兴。
唐贞观六年“长孙后贺太宗喜得谏臣”。长孙皇后向皇上表示,得到魏征这样一位谏臣,替皇上感到高兴。
留于史书的长孙皇后以其能纳谏和谏言太宗皇帝而闻名,所以,燕贤妃见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必然是要想,且替燕贤妃想的。而贞观六年三月,太宗皇帝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招驸马。
李丽质,太宗第五女,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以是嫡长女。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年八岁,食邑三千户。。
因皇后所生,深得唐太宗钟爱。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宗正少卿长孙冲。
长孙无忌,是唐开国功臣,贞观年间又任宰相;不仅是太宗的布衣之交,也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时年的长孙府可谓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长安城里第一等富贵人家。
长孙冲,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与长孙皇后所出的李丽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样长大的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唐太宗眼见爱女配得如此佳婿,高兴之余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一说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在给女儿筹备嫁妆时想要多给,于是对众臣表示:“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房玄龄等答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李世民敕有司资送加倍于永嘉长公主。
永嘉公主是唐高祖李渊之女(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也就是长乐公主的姑姑,在辈分上长于长乐公主,理应尊于长乐公主。
魏征劝谏:“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最终,太宗收回旨意,此事后又成一美谈。而唐贞观年间,来投奔唐王朝的内附的少数民族有所增加。其中,就有出现在唐贞观六年到七年年间的贺兰府。
贺兰府,时年为唐羁縻都督府。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以铁勒契苾部置,治凉州(州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属凉州都督府。而应国公武士彟到底远离京师长安的权力中枢,等他得到消息,继室杨氏也从姻亲那里听说了。
说与武士彟知道。遂有了长女武顺与贺兰安石的“珠联璧合,天作之合”。
其婚礼也是盛大一时。在时年荆州,曾引得万人空巷,为一时美谈。只说,武士彟次女武曌于自家宅院里所见,更像是府上大姑爷贺兰安石“嫁给”她长姐武顺。
因她父亲武士彟时年任荆州都督,所以,长女成亲便也是在荆州,确切地说,荆州治所长沙,是贺兰安石来的荆州长沙。
就跟并州都督李勣他们差不多,也是骑着高头大马。进了荆州长沙,约摸是去拜见她父亲武士彟,然后,才一同进府里来的。当时,武曌姐妹都在母亲杨氏屋里,杨氏听得管家来报,笑回:“说得好,是该改口唤姑爷了。”
又说,“我估摸着,也该是这两日里。”说着,看向身旁的长女武顺,笑谓。
“元顺,你跟着为娘一起前去。”杨氏起身,屋子里伺候的人便也跟着都督夫人杨氏和大小姐武顺,走了近半。
留下来的武妹遂走近武曌,“二姐,说是姑爷了。大姑爷。”
武曌也有几分好奇,不曾想,这大姑爷是真的“嫁”了进来,和她长姐联袂而来,拜高堂。
武曌和武妹也在一旁观礼,自家府邸,便从她长姐下绣楼看起。听府上文吏奉父母之命吟催妆诗:
“天上琼花不避秋,
今宵织女嫁牵牛。
万人惟待乘鸾出,
乞巧齐登明月楼。”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
武曌听说,都是宫里公主出降而来,新郎家命人来三催四请,于帝王家却可能是奉诏成诗。
“也就是都督府上这样。”当然,到了隋唐时期,成了唐催妆诗。
在唐人写的《酉阳杂俎-贬误篇》中有记载,北朝时期的婚礼在迎亲阶段有催妆的习俗。
“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