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兄弟姐们七个,五男二女,四个哥哥,一姐一妹,方小排名第六,按照方家的取名规则,方大方二方三,方小应该叫方六,别称方老六。
到老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大说:“我是老大。”
方二说:“我是老二。”
轮到方小的时候,方小应该会说:“我是老六~”
但方爸方妈为了区别男女,给方小的姐姐和妹妹取了大姐小妹的名字,这个年代没有户口本,也没有身份证。
所以这个名字也就是他们的正式名字,就叫方大姐,方小妹。外人喊大姐大姐,方大姐其实还占了便宜,因为长辈都得喊全名,以示威严。
但是天可怜见,方大姐今年才不过二十,一个姑娘天天被喊大姐大姐,也不知道到底谁占便宜谁吃亏。
而方小妹呢?今年才四岁,这倒是合情合理了。
没法子,谁让一大家子没一个识字的呢,啥名字不是名字,爱怎么起就怎么起嘛。
村里的老秀才每天唉声叹气,看到方家兄妹七个就远远地走开,作为文化人的他,走远了又会摸着胡子感叹到,圣人教化万民的任务还是很艰苦呀!然后重重叹了口气,往私塾走去。
但是你要问老先生的名字叫啥,我只能告诉你他姓孔,你要细问名字,他只会和你翻脸,为什么呢?因为他叫孔儿,你以为是孔子吗?
不不不,只是孔家老父老母好不容易晚来得子,取名孔儿而已,当然,小名狗蛋。
他也是好命,家里七个姐姐,又是晚来得子的幺儿,不要小瞧这个幺儿的含金量,又是最小的又是儿子,又有七个姐姐,所以孔儿从小游手好闲,但是又是老来得子,家里也不是富裕之家,自然也当不了纨绔。
因为老来得子的缘故,老孔自小身体不好,一日一日的过下去,总不能一直接了父母的班,当个农夫吧?想他肩不能抗,手不能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真要种地,没姐姐的帮助的话可是要饿死的。但是姐姐们都已经嫁人了,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虽然很照应着家里,但到底还是有所不同的。
将来孔老父孔老母去世,姐姐们能不能再像现在一样隔三差五来家里帮忙就说不准了。虽然游手好闲,但是不可否认,孔儿还是有点智慧的。
于是盯上了村子里的蓝海生意,教书,于是孔儿就一边自己读书一边教那些孩子,教他们回字的四种写法。
可惜从小游手好闲惯了,不是个事能吃苦的人,想要去考取功名,也是屡屡碰壁,最后县令看他可怜,也想抓个政绩,给了个秀才。
这下子孔儿算是彻底扬眉吐气了,眼睛朝天上看,从来不会平视别人,所以摔了一跤又一跤,在一天夜里又摔了一跤之后,老头终于发现了,老胳膊老腿不抗摔啊,只恨自己不能年轻个几岁。
怎么办呢?作为一个文化人,是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那就绕道走吧。
有人曾经说过嘛,一开始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村里的人渐渐发现了不少小路,也算是老孔做出的贡献。
方小呢?虽然不姓孔,姓方,但是村里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孔。
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他是这方圆村第二个读书人,只不过小孔比老孔厉害,今年不过十六,就已经是秀才了。
这是老孔三十年都未曾达到的成就,这也让村子里的小路越来越多了。
也算是方小为这方圆村做出的贡献吧!
方小读了书,自然就明白了啥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上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经常看的鼻血横流,身体都有点吃不太消,只能偶尔把小妹的糖抢过来吃一吃补充营养。
圣人说的真没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是没见到,但是颜如玉是真的呀。
你要问方小读的什么书?
什么话?你说的什么话?自然是圣人之言,教化万民,然后张口就是子曰子曰,准让你没话说。
不过谁让方小聪明呢?某人曾经说过,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百分之一确实厉害,但是事实上也很少有人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呀!
不过书中的书生小姐的故事让方小深深沉迷,既然考上了秀才,那明年的乡试也要去试试吧?
你要问为什么今天走?
子曰:明年考试今年走,中得举人把家还。
不过自从去年考上秀才后,方小就结合村名,给自己改名方圆了,这才终于有点文化人的样子了。
这孔儿可就有话说了?我呢,我呢?我为啥不改名?
为什么?还要问?
这样的问题怎么会从你的嘴巴里说出来?
因为作者懒呀。
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不懂,难怪这么多年才考上秀才。
说实话,方圆村算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呢?
好在他偏僻,而且还是个交界处,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处,谁都不好管。
那就谁也不管,要放在往年战乱时候,这勉强算是个关键地方,能驻扎个一营士兵摆个摊,装装台面。
但这都已经和平快百年了,谁都不乐意来。
地主的剥削都不想来这里剥削,为什么,因为屁大的地方,都是山,也没多少人,也没多少粮食产量,搁不住。
不过方圆少年得中秀才,也算是给这个村子争光了。
不过这少年得中秀才的内幕村里还是不知道为好。
为什么呢?因为方圆这个名字,方圆,什么东西是方圆的,毫无疑问,孔方圆嘛,就是钱。
县太爷梦里都是钱,看到这个名字,要是把他拒了,那不就是坏了财运嘛,不值当。昨晚还在钱上睡得觉呢。
天可怜见,孔儿要是知道这个真实信息,又要狠狠摔上一跤。
直接给自己改名叫孔方圆不是更好吗?比方圆合理多了嘛。
当然,这是闲话,故事总得有个开张嘛,少年也总不能在村里。
画风突变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火红的枫树和晚霞赛美,大雁成群飞过。
秋风吹过,吹起片片落叶,形成一圈圈裹挟着落叶的漩涡。
方圆村口,方母看着背着行囊的儿子,眼里没有一丝的不舍。
倒是四岁的方小妹,满眼满眼的不舍。
“小哥,你走是走,能把我的糖还给我吗?”
哦,原来是舍不得糖。
“什么话?说的是什么话?我此去路途遥远,路上风餐露宿,不准备点糖,万一低血糖咋办?就算是顺利抵达府城,那万一考场上昏倒怎么办?你们就要少一个举人哥哥。”
“小妹,要懂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这是为兄教给你的又一堂课,要学好了。”
方小妹看着方圆,怔怔的,这番话似乎有几分道理。
“可是,小哥,你为什么把我的小木人也带走啊?”
“小妹,哥只是想带他出去见见世面,给他找个伴。”
方大听着这一番对话,满脸黑线,黑壮的巴掌眼见着就要拍到方圆的脖子上。
一辆驴车踢踢踏踏呜呜丫丫的走了过来。
“小六,上车,耽误我去镇上卖粮就别怪我收拾你了?”驴车上一个中年人粗犷的嗓音出现。
“好嘞,三叔”方圆赶紧躲过方大的巴掌,灵活的上了车。
看着驴车踢踢踏踏晃晃悠悠的走远,方母的神情终于有了些变化,终究是露出了不舍的神情。
而四岁的方小妹直接哭了出来,也不知道是为方圆的离开不舍而哭,还是为了糖和小木人而哭。
只是方母的心中总是有种悸动,这一别,好像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了一样。
秋风有一次的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而我们的少年人,终于踏上了旅途。
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子曰,君子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