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凌海殿内,楚和侧身坐在龙椅上,一手撑着头架在扶手上。身穿五爪龙纹的金黄袍服,隐隐中透着威严而神圣。
楚和用略带懒散的眼神看着台下的一众大臣,没有一人说话,殿内陷入沉默的漩涡。
在这冷肃的气氛中,一身穿灰色衣袍的老者迈着蹒跚的步伐,颤颤巍巍地从大殿外中走进来,在他人搀扶下缓慢地爬上进入大殿的台阶。
“陛!下!”他拖着有失协调的身体走入大殿,在众人目光中缓缓跪下,在行完大礼后,这才哽咽地吐出几个字。
“吾主邬上侯前几日在都城外遇刺,凶手嚣张至极,主人的脑袋被枭下,身体还被悬挂在南门之上!”
楚和微微颌首,这才一改刚才的懒散模样,他的目光扫过下方的臣子们,他们面色各异,有人低首沉思,有人悄悄左右打量,有人面露惧色。
这件事影响极其恶劣,堂堂的地方诸侯,竟在都城面圣途中被杀,甚至尸身还要被羞辱一番。
“究竟是何方暴徒,敢在孤眼皮下行凶?”楚和对着大殿一阵咆哮,众多大臣只敢低头。
“此等暴徒竟敢如此行事,简直是对我们皇族的挑衅,望陛下能替我主讨回公道!”
老人此时的语气还是很流利,或许这段说辞是他早已编排过的。
“传巡检司!”
楚和对着下面的人群呼唤一声,简单四个字铿锵有力。
这时,一位年轻武官步出行列,他身材高大,身穿结实武士长袍。
“回陛下,邬上侯尸身已得到妥善安置,并由专人将其送会其封地,但凶手…仍没有抓到。”
“什么没有抓到,这堂堂皇都,竟然连凶手都抓不到,你们巡捕司都是吃干饭的吗?”
老者已经被气得失态,完全不顾自己尚在凌海殿,邬上侯遇刺对他来说打击太大,而且也没想过会在京城遇上。
“这暴徒行动十分诡异,我们调查当天脚印的踪迹,却在中途断了。”
武官连忙向楚和跪下表示自己的失职和无能,又站起来对老人鞠躬表示歉意。
楚和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敢在都城刺杀一名坐镇一方的诸侯,其手段和能力岂是一般。而且很有可能,这个主凶就在他目前的眼皮底下站着,就在这群不敢吐字的大臣中间。
但是老者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恶狠狠地盯着这个武官,口水沫对着他就是一顿输出。
“你算什么东西,也配给我道歉。”
“老东西,不要在凌海殿太放肆了,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念邬上侯遇难虽是大事,但也要分清场合!念此事陛下对你一在忍让,但不要在我们陛下面前无礼,你以为这是你们邬城吗?”
旁边走出一大臣,指得老者同样是破口大骂,甚至想冲过去踢上一脚。
不仅仅是他,很多大臣也对老者都不太耐烦。换句话说,邬上侯的死对他们来说毫不相干。
“我堂堂天云帝国的一方诸侯,在面圣时被杀,这可是我们天云帝国一件大案。你们一个个却如此敷衍了事,还有没有王法。”
这时,殿外传来清脆沉稳的脚步声。只见一人手持旌节,脸上红光泛发,大摇大摆地走进凌海殿。
他呵斥的声音凌厉尖锐,环绕在整个凌海殿上,边呵斥边指向两边站着不敢吱声的大臣。
向国公的使者,传闻邬上侯一直是向国公的左膀右臂,这个时候出现想必也是为了邬上侯善后之事。
看到他,楚和唯一一点好脸色也没了,他知道这个人一出现,这件事便变得更难收尾,只因他的身份是代表向国,身后是向国公赵惑。
使者将手中的旌节竖得笔直,有此旌节便有直接进宫面圣的权力。
“陛下,邬上侯遇害。按照规矩,应该立其嫡长子为新任邬上侯。”
老者站在后面也终于长舒一口气,他在京城拖了好几天才选择向皇帝告状,正是在寻求向国的支持。
向国使者的态度并不是在乞求,更像是在无情绪地陈述一个事实。
哪怕使者在台下对楚和不尊不敬,台下的所有人也不再敢出言训斥他。即使只是向国的小小使者,但现场也没人能镇住他。
向国公作为五公之一,有着自己的封国。这也就意味着他掌管着独立的财政、军队等大权。
“向国使者所言在理,就依使者所言办。”
楚和收拾表情后,终于说话了,他知道,闹到现在没有他发话,根本收不了场。
他不情愿接过手下撰写的继位文书,允许邬上侯之子继位。
老仆人接过已经盖上大印的文书,脸上的怒气这才消退了几分。
“另外,我的探子打听到,京城内有一伙暴力组织,专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邬上侯遇害正是拜这群贼子所赐,有人在组织里买下了邬上侯的人头。”
使者边说边拿出一卷报告,由护卫呈给楚和。
“哦?竟还有此事,我天云帝国大臣的人头竟然被拿来做买卖,简直无法无天。”
使者的意思很简单,便是让陛下直接派出兵力围剿酒馆,然而他的话正一字字刺痛楚和。
楚和作为一国之主,却要被诸侯国的使臣如此使唤,心中自然不悦。但在使者逼问下,他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邬上侯遇刺后几天楚和才从其老仆口中知道此事,因为他本来就不想管这个破事,让巡捕司全权负责即可。
谁知邬上侯的老仆却要把这个问题摆在明面上,连同向国使者施压想要楚和出兵镇压。
“陛下,臣虽是向国人,但与诸位大臣同为陛下之臣。臣愿意为陛下效劳此事,带队捉拿暴徒。”
对使者来说,楚和的想法和意见并不重要,但是他的文书却很重要。
“孤决定,发布‘告京城臣民锄暴书’。由巡捕司联合精五营协同向国使者,三日之内,剿灭这伙势力,捉拿暴徒。”
迫不得已,楚和这才为文书盖上皇帝的掌印。
“陛下英明!”
使者接过文书,站在台下最前列位置,向众臣高呼,其他大臣不得不一一站出来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