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他已经盘膝而坐,双手交叠于腹,整个人进入到修行的坐忘状态中。
此时他对于灵气的感知如同从高清模式切换到了超清模式,不仅能够看到周围那充沛如雾的灵气,还能够隐隐感受到其流动的轨迹。
整个莲花台似乎在这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立遗世的玄妙空间,但若仔细感受,将“灵识”顺着灵气的流动轨迹向四周延展,便又会发现似乎整个青城山的灵气都在向莲花台汇拢,如同百川之流汇入大海。
所谓“灵识”,乃是《阳神吐纳法》中对于灵气感知的识觉称谓,灵识的强度决定了对于灵气的感知敏锐程度,按照书中所说,修行者突破阳神境界后,灵识便会成为神识,可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于悄无声息。
晏安的灵识还极其微弱,对于灵气的感知依然很模糊,在坐观灵气运行轨迹时,只能隐隐察觉出宏观上的大势,而无法进一步窥探细节。
在灵识的牵引之下,盘坐于莲花台中,晏安只觉得整个青城山似乎形成了一座汇聚灵气的天地大阵,而阵心则位于他屁股下的莲花台。
不过,古怪的是,当他静下心来仔细体会的时候,却又发觉这大阵似乎已经残缺了,隐隐生出一种别扭缺憾的感觉。
只是,由于灵识的强度太低,无论他如何仔细感受,都无法找到这种感觉的来源,只隐隐意识到这座大阵似乎失去了一些东西。
为了找出这种感觉的来源所在,晏安决定先将观察灵气运行轨迹的事情放下,先尝试提升修为和灵识强度为主。
他忘记了清冲道士刚才和他说的话,甚至忘记了这个人的存在,整个人的心思完全沉浸入了忘我状态之中,舌抵上腭,呼吸吐纳,鲸吞着这海量的灵气。
起初,由于灵气过于充沛,他的呼吸如风箱鼓荡,轰隆作响,然而,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的呼吸开始变得均匀、细缓、深长起来。
吐惟细细,纳惟绵绵。
这是《阳神吐纳法》中记载的吐纳精深之法,意味着修士正在从内呼吸向更高深的胎息境界过渡。
果然,没多久,晏安的呼吸已经变得极其细微,鼻间几乎感受感受不到气息的存在,而后忽然遽断,鼻无出入之气,不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
此时,吞咽金津玉液已经无法让他从坐忘状态中苏醒过来——在之前的修行中,每次胎食修行都会被强制打断,而后又需要重新调整状态才能进入坐忘——但现在不同,他已经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修行节奏,全部心神皆投入于胎息之中,仅留有一丝如悬之念,绵绵若存,杳杳若失,当需要醒来时,便会醒来。
这便是《阳神吐纳法》中在胎息部分所谓的“四九遁一”。
流光骛过,山陵浸远。
不知何时,山中忽然传来一声钟响,悠悠扬扬,直上云霄。
伴随着一声如同蛋壳破碎般的细微声响,头发和眉间挂满露水的青年从坐忘中醒来。
双眼澄澈如无波古井,眼底精光一闪而逝,随即人情味渐渐流出,如同木偶雕像忽然有了活气,整个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焕发出独属于人的生机。
晏安嘴角带笑,默默地感受着丹田中若绵柔存的灵气,伸出食指在眼前的虚空中一撇一捺,一个含光的“人”字便渺然间浮动于晨气之中。
手掌轻轻往前一推,“人”字翕忽间便向莲台之外的朝雾中荡去。
“呼——”
“人”字霰散,如有晨风乍起,朝雾鼓荡而开,暴露出一大片的留白。
但此时天未破晓,朝雾太重,随即又如潮水般将留白淹没。
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晏安舒畅而愉悦的心情。
此时此刻,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突破到了炼气二层,原本需要至少花费两周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他只用了四天便完成了。
而且,他现在不仅能感受到丹田的灵气,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操纵和使用它们,这于他而言,无异于一个莫大的惊喜!
至此,他对于修仙之事再无一丝一毫的疑虑!
心情舒畅间,晏安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忍不住幻想起自己以后御剑飞行,遨游天地的自在场景。
但没一会儿,他又忽然想起了什么,连忙将身上的露水抖去,起身循着莲台上的灵气运行轨迹,丈量着脚步,七转八折,停驻在了莲台边缘的松根之间。
这株苍松霜皮结瘿,根脉虬峦,只怕年岁不低于千载,晏安如同寻宝一般,在其根脉间踅摸着,很快便从一个瘿结中抠出来一枚拳头大小的透明石头。
这石头表面遍布裂痕,其中隐隐残留着灵气的痕迹,此时晏安的灵识相比起炼气一层已经提高了不少,很轻易便能够从其驳杂的痕迹中判断出,这枚石头原本应该储存着大量的灵气,只是如今已经消磨干涸了。
他将石头收起,继续沿着莲台上的灵气运行轨迹寻找,很快便又停在了刻着道诗的苔壁的左侧。
这里伫立着一尊道童雕塑,其为石头材质,并未喷漆绘彩,保留着最古朴原始的风格。
道童面目无悲无喜,似在注视着晏安。
晏安却将目光落在了它手里的葫芦上。
整尊雕塑,唯有这葫芦并非石雕,而是真葫芦。
他轻轻在葫芦肚上一敲,咔嚓一声,葫芦便破碎开来,另一枚同样大小的透明石头落入他早已准备接好的手中。
这枚透明石头跟上一枚一样,里面只残存着灵气的痕迹,已经没有一丝灵气存在了。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晏安还是有些失望,这两个位置正是聚灵之阵的两个残缺阵眼,也是他之前感觉大阵残缺的源头。
想来正是因为这两枚灵石枯竭的缘故,所以才导致大阵有所残缺。
不过,即使是残缺的大阵,却依然让他仅仅只用了二十个小时便完成了八十个小周天,也不知道完整的大阵又是何等的盛况?
摇摇头,将心中的妄想压下,晏安的目光投向苔壁上的道诗。
“第三个阵眼……”
他走到苔壁之下,仔细打量着眼前的道诗。
“大道得从心死后,我身误在此生前。”
晏安没有心思解诗,凭他现在的修为和见识,想要解诗也没那个本事,因此只是上下打量着异常的地方。
很快,他便发现大道的道字左上角的那一个点有些异常,青苔覆盖之下,似乎有一个孔洞。
不过,这个位置距离地面有些高,晏安本想着撇一根松枝捣捣看,转念一想,忽然又另有了主意。
只见他稍微沉下腰身,接着驭动灵气覆盖双足,而后纵身一跃,竟然如同鹞鹰捕鱼般提纵而起,在双腿打直的情况下,脚尖脱地五尺有余!
“呸呸呸!”
因为跳得太高,晏安一时没有做好准备,伸向孔洞的手只抓到一把青苔,落地时还有不少落在了脸上,掉进嘴里,弄得有些狼狈。
揩了一把脸,把身上的青苔拍落,晏安重新做好准备,驭动着适量的灵气覆盖双足,轻轻纵身一跃——
落地时,手中已经多了一枚拳头大小的灵石。
这枚灵石保存完好,不仅没有裂痕,而且其中的灵气依然充沛,肉眼看起来只是一枚普通石头,但在晏安的灵识中,它却在散发着淡淡的光辉。
晏安心中一喜,心想渣男外公虽然坑孙,但好歹还算是给他留了一点好处,莫非这就是师兄所说的他给自己留下的东西?
正惊喜间,莲台上忽然平地起风,苍松被吹得簌簌作响。
淅淅沥沥的落叶没有一丝留恋,随着风儿飘落向山下的晨雾之中。
这风来得突然,去得也突兀,就像是山神在此地打了个旋,转瞬即逝。
莲台上似乎在这一刻陷入了死寂,白色的地基仿佛失去了光泽,爬满边缘的地锦不知为何开始蜷缩,道童石俑也失去了古朴灵动的感觉。
天地一寂。
而在晏安的感官里,见到的却不止这些。
从他将最后一块灵石从苔壁上取下来的那一刻起,整个聚灵大阵就像是失去了根基的大楼,轰然倒塌,汇聚的灵气旋涡如同东海之水遇到了归墟,倒灌之后便彻底褪去,散入这无边的天地。
那乍起的风,不过是灵气退散的表象。
晏安也是在这一刻忽然意识到了,也许渣男外公留给自己的,并非只是一枚灵石那么简单。
他环顾着三块灵石所分布的位置,心里则回想着自己刚才走过的那些灵气运行轨迹,轻声呢喃道:“灵石是阵眼,看起来只是随便找了三个位置摆放,但是从灵气运气轨迹来看,又似乎隐含着什么规律,这种规律好像跟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关,只可惜我基础太浅,根本就不得其门……”
也是从这一刻起,晏安忽然诞生了学习道理的想法。
这里的道理不是一般的普世真理或者道德真言,而是关于天地之道和自然之理的理论阐述。
也是因为想起这个,晏安终于想起了自己的便宜师兄……
“他之前说什么来着?在分水岩等我?”
晏安努力回忆着他之前说的话,再看看天色,拿出手机看了眼时间,他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连忙提起摄像机便跳下莲台,沿着雾深露重的山道而去。
此时距离他进入修行状态,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多个小时,时间已经来到了第二天凌晨六点。
“师兄不会真在分水岩等了我一天一夜吧……”
虽说不太可能,毕竟人家也没那么傻,但晏安总觉得自己那便宜师兄就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人。
结果他刚刚离开莲花台不到百步,转过一块突在路中央的苔岩,便见前面的分水岩下,一道身影正笼着袖子盘腿而坐,一动不动地如同雕像。
“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