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按徽宗的要求,让杨戬去叫来了蔡京和张商英。徽宗把他的想法对二人说了一下。
蔡京立即接口说,“皇上,这个问题其实我也考虑过。可是呢,牵涉到枢密院的事儿,我又不是管军队管军事的,我担心会产生矛盾,所以一直没有给皇上禀报过。现在皇上您高屋建瓴,想到我们前面了,我完全赞成。不过呢,我倒不赞成取消兵部和枢密院。为什么呢?兵部和书秘院,各管各的业务,关键是这两个机构,一个是政府系统的,一个是军队系统的,真到发生战事,就不好配合,是不是在这两个机构的上面加设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呢,地位可以高于枢密院,当然更高于兵部了。由这个机构统管这两家,以后遇到前线作战和后方供应的事,军事上和军队后勤的事,就由这个最高的机构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指挥,原来所有的问题不就解决了?所有的矛盾不是也就破解了吗?”
徽宗听了蔡京的这番话,觉得这样更好。实际上徽宗考虑这一切的目的,主要还是为高俅开路,他就是要给高俅设一个职位,这个职位有多高呢?他还没考虑好。蔡京迎合徽宗,说出这番话,也是领会了徽宗的意思,只是在人员安排上,跟徽宗所想的有距离。
此时,杨光华接上蔡京的话说,“皇上,宰相刚才说的,这个方案呢,其实跟您的设想是一致的,一脉相承。这也是咱们大宋朝,将要勃兴的前兆啊。君臣大事都能想到一家,还愁做不成大事吗?咱们设的这个机构,是什么级别,叫个什么名称,我们得明确。另外呢,有谁来做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最好是也定下来。宰相和张尚书都在这里。虽然,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不是吏部和宰相所能决定的,但二位可以向皇上提供参考意见的。最终这个比枢密院还要高的机构和最高长官,还是得要由皇上决定。”
徽宗就说:“好好。那,你们心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供朕参考呢?这个人选要懂军事,要会管军队,还要懂打仗,并且必须跟皇上保持高度一致,跟皇上的一致程度,要严密到不留一丝一毫的空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执行皇上的诏命和指示。但既然是军事和军队最高长官,功名文凭并不是最先决条件。说吧,朕先听听你们的”。
蔡京明白,这种事自己作为宰相,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必须先说,自己不先说,就难以安排自己心仪的对象,所以他马上接着徽宗的话说:“启禀皇上,我以为,升格后的这个机构,本来就是枢密院的升级版,那么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应该由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担任,然后枢密院这边呢,再把副职提起一个来做枢密院最高长官,并且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和兵部的最高长官呢,可以都兼着那个最高军事机构的副职。这样便于协调,也好指挥”。
徽宗看着蔡京,问:“那你的意思是,让谁来做这个最高长官呢?”
其实这时候徽宗和杨光华都已经看出了蔡京的意思,只是不点明罢了。
蔡京毫不迟疑的回答皇上的问话,说:“刘景升啊,他现在就是枢密院的代理枢密使,又是正二品,理所当然由他担任;我还建议,刘景升提起来之后,让高俅担任枢密使。并且由他和兵部尚书兼任新机构的副职。”
蔡京这个想法,可谓一石二鸟,既安排了自己的人,又照顾了皇上对高俅的情谊。却与徽宗的想法有距离。
徽宗就又问:“光华你呢,你的看法?”
杨光华看看蔡京,又看看张商英,说:“我正在考虑还不是太成熟,张尚书你先说吧。”
张商英想:我只是个吏部尚书,我在你们三个面前,哪有资格谈什么意见?他只好说:“我们吏部没有资格推荐正四品以上的官员,要设的这个机构,比枢密院都高,显然这个最高长官的推荐,超出了我们吏部能提意见的范畴。再说,军队和军事机构和长官,素来不由我们管,是枢密院单独管理的。因此我没有意见。”
说罢,就眼皮朝下看着自己的双脚。一时间御书房里没有了任何动静。外面的雪渐渐的大了起来,由原来稀稀拉拉的雪花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雪粒子,唰唰拉拉的雪落声音,衬托着室内的气氛,显得更加静谧沉闷。
徽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他不想自己亲口说出来,只好再点杨光华,“光华,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说说你的意见。”
其实,杨光华早看透了徽宗的心思,他开始不说,只是想先听听蔡京和张商英的意见。没想到,蔡京跟皇上的想法距离太大,一心想的是借机提拔自己的人。而张商英又耍滑头,干脆来个秦始皇的碑,一字不赞。皇上直接点他,他知道,救驾的时候到了。就清了清嗓子,说:“皇上,臣想好了。臣想啊,咱们用人呢,要敢于打破一些老框框,要有突破,特别是刚才皇上提出来的,这个最高机构的最高长官,要有三大要素啊,懂军事会打仗善于军事管理,咱们把几个有可能的人摆在这里亮一亮吧,刘景升,人不错,学问也挺高,可他是个纯文人啊,要说他懂点军事常识,可能通过自学研究应该是有可能的;可是要说打仗和管军队恐怕就很难了。如果让这样的人管军队和军事,和平时期倒还好说,可要是到战时呢?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是和平时期吧?即便我们不想打仗,但人家不一定不想打。所以,还得考虑战时情况。我倒是想啊,这个人选可以在两位枢密副使中考虑,我个人看法是,高俅更适合这个职务。皇上,两位,您看,高俅虽然没有功名没有学历,可他懂军事和军队,亲自在前线打过仗,并且还指挥过,虽然只是低级军官,但不管大小高低都在前线亲自指挥过,就比纸上谈兵要强不知多少倍。特别是,高俅还有军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杨光华按徽宗的要求,让杨戬去叫来了蔡京和张商英。徽宗把他的想法对二人说了一下。
蔡京立即接口说,“皇上,这个问题其实我也考虑过。可是呢,牵涉到枢密院的事儿,我又不是管军队管军事的,我担心会产生矛盾,所以一直没有给皇上禀报过。现在皇上您高屋建瓴,想到我们前面了,我完全赞成。不过呢,我倒不赞成取消兵部和枢密院。为什么呢?兵部和书秘院,各管各的业务,关键是这两个机构,一个是政府系统的,一个是军队系统的,真到发生战事,就不好配合,是不是在这两个机构的上面加设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呢,地位可以高于枢密院,当然更高于兵部了。由这个机构统管这两家,以后遇到前线作战和后方供应的事,军事上和军队后勤的事,就由这个最高的机构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指挥,原来所有的问题不就解决了?所有的矛盾不是也就破解了吗?”
徽宗听了蔡京的这番话,觉得这样更好。实际上徽宗考虑这一切的目的,主要还是为高俅开路,他就是要给高俅设一个职位,这个职位有多高呢?他还没考虑好。蔡京迎合徽宗,说出这番话,也是领会了徽宗的意思,只是在人员安排上,跟徽宗所想的有距离。
此时,杨光华接上蔡京的话说,“皇上,宰相刚才说的,这个方案呢,其实跟您的设想是一致的,一脉相承。这也是咱们大宋朝,将要勃兴的前兆啊。君臣大事都能想到一家,还愁做不成大事吗?咱们设的这个机构,是什么级别,叫个什么名称,我们得明确。另外呢,有谁来做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最好是也定下来。宰相和张尚书都在这里。虽然,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不是吏部和宰相所能决定的,但二位可以向皇上提供参考意见的。最终这个比枢密院还要高的机构和最高长官,还是得要由皇上决定。”
徽宗就说:“好好。那,你们心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供朕参考呢?这个人选要懂军事,要会管军队,还要懂打仗,并且必须跟皇上保持高度一致,跟皇上的一致程度,要严密到不留一丝一毫的空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执行皇上的诏命和指示。但既然是军事和军队最高长官,功名文凭并不是最先决条件。说吧,朕先听听你们的”。
蔡京明白,这种事自己作为宰相,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必须先说,自己不先说,就难以安排自己心仪的对象,所以他马上接着徽宗的话说:“启禀皇上,我以为,升格后的这个机构,本来就是枢密院的升级版,那么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应该由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担任,然后枢密院这边呢,再把副职提起一个来做枢密院最高长官,并且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和兵部的最高长官呢,可以都兼着那个最高军事机构的副职。这样便于协调,也好指挥”。
徽宗看着蔡京,问:“那你的意思是,让谁来做这个最高长官呢?”
其实这时候徽宗和杨光华都已经看出了蔡京的意思,只是不点明罢了。
蔡京毫不迟疑的回答皇上的问话,说:“刘景升啊,他现在就是枢密院的代理枢密使,又是正二品,理所当然由他担任;我还建议,刘景升提起来之后,让高俅担任枢密使。并且由他和兵部尚书兼任新机构的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