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的地形多山地起伏不平,与这个时候大部分城市的自行车大军相比,滨城骑自行车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滨城的公共交通相对完善。
陈安邦所住的金家街就有往来的五六条公交车线路,这个时候的滨城公交车还是有售票员的,再过几年就全部改成投币了,因此还造成了公交站附近必定有报摊的景象,一时间滨城的几大报纸火爆异常,甚至搞出了买报送刮刮卡的有奖销售。
这个时期的滨城还没有比较像样的装修材料市场,除了火车站附近的兴业市场有部分装修材料销售外,也就是铁道学院附近的泉涌市场与香炉礁市场,只不过现在这些市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乱糟糟的东一片西一片,所以老百姓不是附近的居民一般都不太知道行情,一般都是委托装修工人带领他们前去购买材料,这就给工人和店家带来了机会。
后世社会凡是有点销售经验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采购模式可能会产生一些猫腻,所以要么是主家自己买料,要么就是全部包给装修公司来做,这样做起码不会遇到被人宰一刀这种事情。
而当时刚刚脱离计划经济没有多长时间,许多市民对于装修几乎是一窍不通,尤其是一些家庭男主人还比较忙没有时间,就由女主人跟着工人去买材料付款,在店家和工人的一唱一和之间,被坑掉了许多钞票。
其中一些伎俩放在现在简陋得可笑,但是在当时却很少有揭穿的,原因无它,就是不懂,所谓隔行如隔山,两个内行糊弄一个外行简直不要太轻松。
陈安邦就听人说过,有个木工带客户去买材料,因为木工提前去店里打好招呼了,所以这个客户开的材料单就与别的商店不一样,比如说木龙骨,正常都是按捆卖,3根或4根4米长的木龙骨打成捆卖,而且尺寸上也有说道,有3*5的、4*6的,还有足尺与不足尺的区别,这家倒好,给客户按米算,市场价10元一捆的木龙骨,到了他这里2块一米,外行人出去一打听还以为这里便宜呢,其实他这一捆按4根算下来要32元,比正常的高出两倍还多。
此类的骚操作还很多,比如成盒的美工刀片按片卖,钉子按根算,反正都是把大包装拆成最小包装来操作,有点职业操守的还会把工种做完,有一些丧天良的买完材料拿完回扣就消失了,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电话什么的,滨城又是个大城市,茫茫人海想找到一个刻意躲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是,去报案也没什么用,他就是带你去买材料了,也没有拿你的工资,算不上携款潜逃,顶多算是行业潜规则而已。
至于说退装修材料,在那个时代开商店能给木工回扣说明他们就知道怎么应付客户了,基本上不是拒不承认就是说一经售出概不退货,甚至有的发货票上都有小字标明,除了有些身份背景的可以解决,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哑巴亏,不过话说回来,有身份背景的人木工也不敢跑。
这些人虽然坏,但是不蠢,而且好多都会察言观色,如果是那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家装修,他们甚至会干出不要工钱只帮忙的举动来,没别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人家不会欠他们人情,肯定会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曾经陈安邦的一个老乡就传授秘诀说道:“你只要看在你装修的日子里,有没有人经常去串门看他家装修,去得人越多证明这人家势力越大,这种人家千万要干好活,干不好别说钱,搞不好人都要挨揍。”
几个人刚到公交站台,就来了一辆408路公交车,坐到香炉礁之后,再顺着香一街往上走就是车家村了,那里现在就是许多外地民工揽活的集散地。
到了车家村,一眼望去,只见大路两边或蹲或站着许多农民工,这个形容真不是贬低农民工,而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他们的穿着打扮与城里的工人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其气质一眼就能看出刚进城不久,等到再过几年,有的民工或许在工地上穿得很简朴,可一旦到了大街上甚至比一般的业主穿得还新潮,陈安邦就记得后世给他干活的一个水电工,平时干活开槽时穿一套工作服,上下班时都是西装革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银行或保险公司上班呢。
这个时期来滨城的装修工人里,除了周边县市的工人,就是以北边的龙江、长白二省和齐鲁江浙等地的工人居多,其中北方的水暖工比较多,毕竟江浙等地许多人都没见过暖气,陈安邦记得他第一次睡在暖气片旁边总担心半夜暖气会烫到自己,这个时期的水管和暖气管多是铸铁管道,也只有来自北方的工人会干这种活。
陈安邦的老乡多是木工和油漆工、瓦工,这个时期的农村根本没通自来水,陈安邦等人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前世的他刚来滨城时在这一块是比较陌生的,而当时滨城有许多大的国有企业,他们内部就有一些三产公司,有的有自己的锅炉房,所以当时像这一类的水暖活多是锅炉房给干了,等到后来开泰管和PPR管流行之后,市面上的水暖工才渐渐多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滨城的地形多山地起伏不平,与这个时候大部分城市的自行车大军相比,滨城骑自行车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滨城的公共交通相对完善。
陈安邦所住的金家街就有往来的五六条公交车线路,这个时候的滨城公交车还是有售票员的,再过几年就全部改成投币了,因此还造成了公交站附近必定有报摊的景象,一时间滨城的几大报纸火爆异常,甚至搞出了买报送刮刮卡的有奖销售。
这个时期的滨城还没有比较像样的装修材料市场,除了火车站附近的兴业市场有部分装修材料销售外,也就是铁道学院附近的泉涌市场与香炉礁市场,只不过现在这些市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乱糟糟的东一片西一片,所以老百姓不是附近的居民一般都不太知道行情,一般都是委托装修工人带领他们前去购买材料,这就给工人和店家带来了机会。
后世社会凡是有点销售经验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采购模式可能会产生一些猫腻,所以要么是主家自己买料,要么就是全部包给装修公司来做,这样做起码不会遇到被人宰一刀这种事情。
而当时刚刚脱离计划经济没有多长时间,许多市民对于装修几乎是一窍不通,尤其是一些家庭男主人还比较忙没有时间,就由女主人跟着工人去买材料付款,在店家和工人的一唱一和之间,被坑掉了许多钞票。
其中一些伎俩放在现在简陋得可笑,但是在当时却很少有揭穿的,原因无它,就是不懂,所谓隔行如隔山,两个内行糊弄一个外行简直不要太轻松。
陈安邦就听人说过,有个木工带客户去买材料,因为木工提前去店里打好招呼了,所以这个客户开的材料单就与别的商店不一样,比如说木龙骨,正常都是按捆卖,3根或4根4米长的木龙骨打成捆卖,而且尺寸上也有说道,有3*5的、4*6的,还有足尺与不足尺的区别,这家倒好,给客户按米算,市场价10元一捆的木龙骨,到了他这里2块一米,外行人出去一打听还以为这里便宜呢,其实他这一捆按4根算下来要32元,比正常的高出两倍还多。
此类的骚操作还很多,比如成盒的美工刀片按片卖,钉子按根算,反正都是把大包装拆成最小包装来操作,有点职业操守的还会把工种做完,有一些丧天良的买完材料拿完回扣就消失了,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电话什么的,滨城又是个大城市,茫茫人海想找到一个刻意躲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是,去报案也没什么用,他就是带你去买材料了,也没有拿你的工资,算不上携款潜逃,顶多算是行业潜规则而已。
至于说退装修材料,在那个时代开商店能给木工回扣说明他们就知道怎么应付客户了,基本上不是拒不承认就是说一经售出概不退货,甚至有的发货票上都有小字标明,除了有些身份背景的可以解决,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哑巴亏,不过话说回来,有身份背景的人木工也不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