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都市 > 从李白穿越到我家开始 > 第一章 李杜之争

第一章 李杜之争(1 / 1)

“按照上周投票结果,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是,李白和杜甫,究竟谁的诗才更高。”

“大伙儿先说说,李杜二人谁更胜一筹?”

廉价出租屋里,李乘风打开手机,对着屏幕开始直播。

虽然环境不是很好,灯光不那么明亮,观众也就几十来个,可他却很认真。

在这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像这样的文学评论内容,能有人沉下心来听一耳朵,已经颇为难得了。

值得认真对待。

真要播放量和热度。

还得是擦边舞和直播带货。

“哟,真敢说啊,主播不怕被喷么?”

“这年头聊李杜,甭管把谁排第一,就没有不被喷的。”

“哈哈,知乎上吵了几千楼,也不见有什么结果,主播哪所名校啊?敢在这大放厥词。”

也许是直播间标题吸引了一些流量,老粉丝还没说话,新观众已经开始跳脸。

对此,李乘风却不以为意,或者说习以为常。

直播嘛,有的吵才有热度。

吵不起来的内容,某种程度上也缺少看点。

有争议是好事。

“还别说,主播其实有点东西的,大家听听就知道了。”

有老观众出来打圆场道。

“那你倒是说词儿啊,急死了,整快点。”

李乘风倒是不急,先老神在在喝了口2.5L一瓶的矿泉水,才缓缓开口: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

“要聊诗,就不能只聊诗,诗歌属于文学,文学归于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又扎根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环境。”

“什么意思呢?”

“就是唐诗的辉煌,根本上源于盛唐的强大,只有最强大的王朝,最发达的经济,最强盛的国力,才能孕育出最璀璨的唐诗。”

“可大唐诗人千千万,要怎么才能选出个第一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

“就是唐朝最繁盛之时,唐诗最鼎盛之时,最负盛名者,最得公认者,当为第一。”

“我们都知道,李白人生六十一年,有四十年都在盛唐时期度过。”

“而杜公,虽说年轻时也小有名气,终究到了盛唐落寞才迎来巅峰。”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强者如云之时。”

“有‘谪仙’之名的李白,当为第一。”

“更别说杜甫本人对李白的评价,已经超出后辈对前辈的谦虚礼敬,实不能以李白爱孟浩然来对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的是风格,‘诗无敌’……可完完全全是指水平。”

此言一出,直播间顿时炸锅。

杜粉们纷纷藏不住了。

在弹幕上大骂道:

“白,哦不,李粉差不多得了,李白写诗,说好听叫不拘一格,说难听就是不从格律,格律都不合了,也配和杜甫比?”

“就是,李白也就沾了烂漫主义的光,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吹牛逼,诗才不好说,天才牛逼十斗,起码九斗都被他吹完了。”

“李白也就图一乐,写诗还得看杜甫。”

“倒,倒也不至于,李白还是很强的,不过杜甫更强!”

李乘风无奈摇头。

这就是当今互联网现状。

如果是现实中遇到李白,大家定然要诗仙诗仙的叫,并求着让李白签名。

但这里是网上。

只能说小李还得练练。

“杜粉过了嗷,我还说杜甫沾了现实主义的光呢,杜诗名为诗史,心系百姓,实则愚忠迂腐之辈也。”

“百姓都被逼得没活路了,还说什么‘劝其死王命,慎莫远奋飞’,百姓还是为了皇帝去死吧,可千万别跑。你猜为什么死后扬名?这种诗人皇帝喜欢啊。”

“不至于不至于,大家别吵嘛,怎么说杜甫也是我李哥的死忠粉,都是一家人,没必要这么大火药味。”

李白的粉丝也开始反击。

评论区很快吵成一片。

李乘风看得直摇头,劝道:“各位,我就这么一说,您就这么一听,一家之言不必太过较真,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实在不行,各排各的嘛。”

“而且我话还没说完呢。”

众人这才止住。

——是的,能停下争吵,已经很不容易了,说明都是愿意听人说话的,换个直播间主播在不在都无所谓了,先吵赢了再说。

“那你倒是说啊。”

“咳,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比如古代文学发展进程,尤其是古诗发展进程来说,杜诗的影响力显然更为广泛和深远。”

“原因也很简单。”

“李诗学不了。”

“而杜诗乃集大成者,为后代诗坛诸多流派之宗源,尤其是七律,当为千古第一,尤以《登高》为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杜诗超过李诗,当为第一。”

“顺带一提,七律最佳这块,除《登高》之外,崔颢的《黄鹤楼》也经常被人提及。”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

“《登高》合律。”

“《黄鹤楼》却不合律。”

“可见格律并非衡量诗之好坏的唯一标准,格律是为了更好地作诗,而非作诗是为了合律。”

“格律成为定轨之后,唐诗也就没落了。”

直播间的观众本来还觉得有些道理,听到最后两句,又开始绷不住了。

“胡说八道,不合格律能叫诗吗?那我写骏马啊四条腿,大海啊全是水,岂不也是诗?”

“啧啧,还以为是什么专业人士,原来是个野路子,夹带私货,不看也罢。”

有观众言辞激烈,批评道。

但也有人认同,而且举的例子让人无法反驳:

“那《黄鹤楼》不算诗?不算好诗?不算千古绝句?这么说崔颢李白也别算诗人了呗?”

另一些人则道:

“算了算了,这个角度李白第一,那个角度杜甫第一,好赖话都让你说了,这不等于没排吗?没意思。”

对此,李乘风也很无奈。

评价一件事,你得有标准。

没标准怎么评?

比人多吗?

虽然他个人偏爱李白。

但不得不说。

在中唐时期,杜诗的名声已经很大了,尤其是在元稹和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推崇下,几乎快与李白齐名。

到了晚唐衰败之年。

罗隐、郑谷等人都视杜甫为偶像,杜甫的地位也迅速提升。

因此并不像很多营销号说的那样。

杜甫生前寂寂无名,全靠死后被人吹捧。

杜诗早年名声不显。

主要还是他的作品不符合时代潮流。

与盛唐万国来朝,辉煌鼎盛的气质不符。

一直到安史之乱后。

天下大乱,山河染血。

杜诗才逐渐显出光彩。

尤其是唐朝终结,宋朝新立,自此以后数百年,一直到南宋末年,李白的诗歌才重新有人作注。

而杜甫,却有“千家注杜”的空前盛况。

直接影响了创立“江西诗派”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

有宋一朝,对李白的评价也偏低。

尤其是王安石,十分瞧不上,说“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认为李白这个人,诗写得过于直白,语速快,一气直下,不够抑扬顿挫。

其本人更是毫无品味,为人低俗,沉迷酒色。

而认为杜甫胜出许多。

宋代文学大家苏辙,对李白也没什么好话。

认为其“诗类其人,俊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就是说李白这人浪荡浮夸,好高骛远,缺少对真理的追求。

不过苏轼对李白的评价就很高了,写过不少诗夸赞李白。

《李白谪仙诗》中言:“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休时。”

说李白的才华无穷无尽,永夜用不完。

又说“李白当年流夜郎,中原无复汉文章。”

把李白一人等同于中原文章,可见其仰慕之心。

此外还有“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古来唯有谪仙词”等赞美。

算是在宋时给李白挽尊了。

总之,在整个两宋。

李杜二人待遇之差距,宛若云泥。

故而有很多学者认为。

杜甫才是古诗魁首。

不了解杜甫,就无法理解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诗歌的发展走向。

也就不能理解古诗的真谛。

但李乘风对此持保留态度。

古诗在盛唐已达巅峰,此后皆为落日余晖。

宋朝自己都是以词闻名。

以此来拉低李白……着实有些荒谬。

可争论不会停止。

从千年前直至今日,李杜之争也仍是谈论古诗时不可避免的焦点话题。

并且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持续千年。

见状,李乘风忍不住轻叹道;

“要是李白杜甫能亲自来一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唠唠,想必能平息许多争议。”

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忽然从身后传来。

“谁在叫我?子美,子美在哪?叫他来陪我喝一杯!”

李乘风回头一看。

只见一名身穿华服,头顶高冠,腰缠玉带,一副文士装扮的中年男子。

一边手拿酒壶,一边晃晃悠悠地闯了进来。

最新小说: 重生60带空间 继承荒山:直接改造10A级景区 都市神豪:他的身边美女云集 婚礼前三天,未婚妻说她怀了助理的孩子 重生85:媳妇,你别撕通知书啊! 快穿当男配掰弯男主 逆青春 官路偷香 刀都砍崩了,你说他是警察? 重生之红色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