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桑部族的加入,整个聚落的人口已经膨胀到338人,以前一些部落的规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已经不适用了。
下雪前,部落中还没有你的、我的、大家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工具和物品都是族人公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使用。
直到开春的某天早上,草根大喊着自己放在窗台上的三只陶盆不见了,顾国这才意识到,部族中开始产生私有的概念了。
屋子将几百人的大集体分割成十几人的小集体,于是人们心中大家公有的概念一分为二,成了集体私有和部落公有。
“这些陶盆是我们屋子的,你们怎么可以拿走?”
草根躺在床上,左手捂着肚子,沉声呵斥那几个抱走陶盆的孩童。几经辗转,陶盆中那几朵紫色的野花失去原先的光彩,和那几个孩童一样耷拉着脑袋。
原先的两百多族人都默认了草根的斥责,这些陶器是红梅等人烧制出来分发给大家的,如果陶器有损耗,找红梅要便是,不应该去其他的屋子拿别人的的陶罐。
“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别人不知道,这叫偷。当着别人的面拿,那就叫抢了。”
顾国沉声教育那几名孩童,说完用审视的目光环视了一眼这些孩童的母亲,私有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无法去阻止,只能顺势而为,顺便用言语教育来杜绝一下将来可能发生的偷鸡摸狗的事。
《礼记》和《韩非子》中记载的“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的理想主义大同社会,只会出现在生产力极度贫乏和极度富余这两个极端时代。
先秦的哲人们怀念三皇五帝时人与人和谐相处,却忽略了那时极端落后的生产力下,人人都是穷鬼,人人都在为吃饭而困扰的时候,谁会去偷?根本不存在的。
顾国当然不会开历史的倒车,在将来,一些违反普世价值观的事情必然会出现。至于现在,还是先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再说吧。
那几个来自桑部落的孩童抹着眼泪,他们一时间还没有私有的概念,但顾国相信,要不了多久,桑的族人便会明白私有的含义。
然而现在仅仅只是公有向私有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顾国将小麦培育完成,加上以后金属工具的普及,一人耕种的土地便可以养活三四人,到那时,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会有极大的富余,以集体为单位的私有制便会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而转变。
单偶婚的时代即将到来。
美好的生活是用双手干出来的,不是用嘴巴吹出来的。
桑的族人夯完了他们的屋子,原先的二十五座屋子边添了新瓦,青色的炊烟从崭新的烟囱中冒出,小枫拿着一块未烧完全的干柴,在簇新的墙上写下一个崭新的姓——木。
田中的野生小麦已经抽穗,半包着的麦穗在绿叶中影影绰绰,绿油油的一片给枯燥的土屋带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