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晓同意后,课堂上的气氛顿时冲到了顶点。
伐毛洗髓,这种近乎传说的现象,在今天走进课堂。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没有人不好奇。
一时间,陆晓成为了焦点。
“陆学长,你坐讲台上吧。”
“是啊,你不坐讲台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到。”
“就是,我要看看传说中的伐毛洗髓,看看活着的人体极限。”
同学们都在起哄,叫学长也是体现关系亲热。
戴老师看着后排的同学,也是点点头:“你搬个椅子坐上来,我也想近距离感受下伐毛洗髓后的人和普通人差距有多大。”
陆晓点头,刚站起身,就有同学从背后送来一把椅子,极为热情。
陆晓道谢后,直接一屁股坐在了讲台上。
看了一眼教室,现在几乎所有同学都把目光放到了他身上,这让陆晓心中有些尬尬的,像是美术院的模特。
“戴老师,开讲之前,能告诉我,你曾经也见过我这种情况的人吗?”
陆晓这时候突然开口问道。
能被戴老师一眼看出他已经伐毛洗髓,这也就意味着戴老师也见过这样的人,或者是通过一些渠道,知晓有他这样的存在,在否认没有意义。
不如直接干脆利落的承认。
陆晓当时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同时,陆晓也想知道,其他伐毛洗髓的人是个什么情况,能不能通过戴老师介绍认识下,有没有机会一起交流。
戴老师显然看出了陆晓的心思,,她点点头,开口道。
“当然。”
“虽然你这样的人很罕见,但在国内也并不是没有。”
说道这里,戴老师转过身子,看向教室里的同学:“这节课,我就从我曾经遇到过的2名已经伐毛洗髓后的人讲起。”
只遇见过2个人么?陆晓一听,虽然对数量有些失望,但还是提起精神,认真的听了起来。
“伐毛洗髓,最早源自于汉代《东方塑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而这一段,是描述东方塑在外游历时见到的一位黄眉老翁,翻译过来就是老翁告诉东方塑,我拒食人间烟火,只吞阴阳之气,已经9000多年了,双目中的瞳仁都能射出青光,能看见幽深隐蔽的东西,我三千年反骨洗髓一次,两千年剥皮伐毛一次,我出生以来已经三次洗髓、五次拔毛了。”
听到这里,陆晓一愣,能活9000岁,这不就是神仙?不过,这三千年一次反骨洗髓、两千年剥皮伐毛,会不会慢了点,陆晓现在可是每天都在伐毛洗髓,这时间差距,似乎有些大啊。
“我以为彭祖800岁已经很牛逼了,这古籍里面直接蹦出个9000岁的?这不都是神仙了么?”
“这有些夸张了吧,按照那黄眉老翁的说法,三千年一次反骨洗髓、两千年一次剥皮伐毛,但陆晓就只有25岁,这差距是不是有些大?”
“对啊对啊,难道说陆晓是个老怪物不成?还是说,陆晓伐毛洗髓后,一次能活几千岁?”
同学们反应有些骚动,但绝大部分都是持怀疑的态度,动辄几千年,古人就喜欢夸张描述啊。
“这其中见到的那名黄梅老者,自然是假的,这篇文是以汉朝权臣东方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将诸多奇奇怪怪的见闻和绝域遐想的传说连缀起来构成一个迷离恍惚的神奇世界,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但是!”
说道这里,戴老师顿了顿,等到同学们的议论声安静下来,她这才重新开口道:“伐毛洗髓是真的。”
“伐毛洗髓没有古代典籍传说中那么神异,但在现实中,也极为夸张。”
“就比如,眼前的陆同学。”
“陆同学伐毛洗髓后,皮肤晶莹,身体健康,气质云淡风轻,一眼就能看出其特殊之处。”
“而我曾经见到的一位伐毛洗髓者,他给我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种。”
说道这里,戴老师这才开始着重讲起她曾经见到过的那名伐毛洗髓者。
四十年前,戴老师还是当地县城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
当时除了城市里的人会进医院外,绝大部分乡镇甚至于城市的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去药铺找大夫。
那时候百废待兴,又有国外新潮思想冲击,各路牛鬼蛇神齐出,当时的戴老师,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护士,由于普通民众对国外医疗的不信任,当时怀抱着救死扶伤为己任的院长,特派出一些医生及护士团体,找到当地最知名的大药房,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医的经验。
而其中,一名教导她们的老师,名字叫齐原,当时她们一行人,称之为齐先生。
齐先生医生高超,祖上曾有人进入皇宫当过皇帝的御医,但相较于他的医术,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武功。
在她们的团体进入齐先生的药房学习中医时,就不时有江湖上的好手来到齐先生的药房,寻医问药。
经过打听,当时的戴老师才明白,医术是齐先生的守家本事,真正厉害的是他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术,当时那些人称齐先生为宗师。
宗师者,开宗立派也。
而那名齐先生,就是依靠那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术,锤炼自身,达到身体的巅峰,从而伐毛洗髓。
当时的齐先生已经年过40,但是和戴老师她们一群人一比,说和她们是同龄人也没什么区别。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见过齐先生的人都知道,齐先生就是一把长枪,他即是枪,枪即是他。
他的气质极为出众,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一杆笔直冲天的长枪。
那时候的戴老师对此极为好奇,一有空就会缠着齐先生请教。
齐先生并没有藏私,直接告诉她,这是伐毛洗髓,武道练到极致,方可伐毛洗髓。
那是戴老师第一次见到伐毛洗髓者。
第二次,则是在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她曾经率领一支医疗团队,前去抢救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僧。
而在救治的过程中,曾有另外一名年轻僧人陪同。
那名僧人告诉戴老师,抢救的高僧是他的弟子,只是他的弟子已经是大限将至,即将圆寂,尽最后的人事即可。
他这次过来,是来陪他徒弟走最后一程。
当戴老师看到面容枯槁已经将近90的高僧,又看了看站在一旁面容极为年轻正诵念佛经的师傅时,戴老师神情有些恍惚。
那名圆寂的高僧,在9岁时,就被他师傅领养,一直到90岁,油尽灯枯,他的师傅面容不改,一如当初。
戴老师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又去过一次那寺庙,想打听那年轻师傅的情况。
但寺里的其他僧人说,那师傅早已经坐化,不在人世。
坐化和圆寂都是佛教用语,两者都指代死亡。
但坐化侧重于临终时姿势是端坐而亡,而圆寂则不定,可以是坐、卧、立等。
师傅的死亡是坐化,而徒弟的死亡是圆寂,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两人的差距。
戴老师很清楚,那高僧的师傅并没有坐化,她明明看到他师傅出现并来送他徒弟最后一程。
至于为什么说要告知众人他已经坐化,一想到他师傅年轻的面庞,戴老师就明白了原因。
戴老师回忆起之前见到的高僧师傅,很快就联想到在二十年前遇到的齐先生,在寺庙打听过后,寺庙的人告诉他,那高僧师傅在年轻时,的确是一方武道巨擘,后来经过当时的主持点化,这才拜入佛门,青灯烛火,了此一生。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屹立于功夫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