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老子用理想的笔墨描绘了个“小国寡民”的田园式农业社会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联邦自治共和。实现一个没有战争,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发展,朴实安定和祥的社会。
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这概念,是希望社会能回复到西周时万国林立,各自安定发展的局面。
在老子的意识中,国越小人越少则事端少越易治。其实这就是地方自治。
小国寡民,天下必万国林立,天下必然会形成联邦共和制的局面。这样便利于共同拱卫周天子,就不存在大国争霸,反而架空周天子的情况。
中国由于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兼并,最终由秦统一六国,走上了专制集权的路子。而在欧洲,各国各地独自发展,没有集权专制,最后就形成的是联邦共和体制。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老子如此说,并不是说要使社会倒退到原始落后状况,而是希望社会复归于纯朴安定。
“什伯之器”即百十人共用的器具,这是指那种“钟鸣鼎食”的大家族用的大鼎锅之类的东西。
中国历来以人丁兴旺代表繁荣昌盛,所以用于烹煮食物的鼎成了最重要的礼器。
据说大禹就制造了九个大鼎用以表示安定天下而宣示其统治权。
而老子觉得小国寡民没必要吃大锅饭。人民自由发展更好些。
当然,按胡寄窗先生的研究,说这是针对“广士众民”政策而言的。
的确,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希望天下百姓来归附,这样统治者能收的税就更多,国力显得就更强。
人口多了就需要更多的“仕”来为统治者管理,“仕”又是从“士”中任用,所以就希望“广士”。
胡寄窗认为“广士众民”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一方面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滋生了残暴的统治行为,也埋下发动对外争霸战争祸根。所以,他觉得老子提“小国寡民”就是用来消弭这些祸端的。
这种说法也还是符合老子的思想的,有一定的道理。但老子或许仅是以为“寡民”便于人民自治而自由发展罢了吧!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是让百姓看重老死故乡,却不去远方谋求发财。老子这还是在倡导平淡朴实的生活而已。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倡导朴素的生活。民既不远徙,就不必乘坐舟舆。
“虽有兵甲,无所陈之”则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成了“要愚民,让他们倒退到原始人那样,记数都全靠用绳子打结来记。”,而是希望人们能归于淳朴,不耍心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说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过好生活。
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来说,老子是注重发展民生的。他希望人民能够吃好、穿好、住好,这肯定算是提倡发展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质文明的嘛!
从“乐其俗”上看,老子也应该是认同发展民间文化活动的,也算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嘛!
老子前面章节中所反对的不过是统治者们玩的那些“歌舞升平”与收藏赏玩奇珍异宝的奢侈生活罢了。
所以,从这些来看,老子前面所提那些的本意肯定不是要使社会倒退到落后的原始社会状态了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儿说的不相往来并不是真的不交往,而是不产生政治经济上的纠纷,不结盟,互不干涉内政。
当然,若理解成闭关锁国,老子这提法就太纯粹太理想化了,自然就是欠妥的。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章是整部《道德经》的结束语。老子说自己是一腔善言,不想与人辩驳,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并精炼地总结了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说自己的话虽然不大中听,但是“信言”,所说的是真理。“信言”就是值得相信的真诚的话。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句是老子的表态,是说他自认为自己所说的是“善言”,没必要进行辩驳,也不会去与人争辩。潜在有“你信就信,不信拉倒!”之意。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是老子紧承着前面句话说自己不屑与人辩论的道理。他认为自己是有真知烁见的,没必要与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辩论。
老子所言的博者,或许就是指统治者所“尚贤”的那些人吧。这些“贤人”,做起知识广博,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也的确可能有些小聪明。
但在老子眼中,或许他们都是些没有真知灼见的人,只会道听途说些来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渊博,赢得统治者的青睐而已。
就算他们利用自己的小聪明为统治者所出的谋、划的策,也偏离大道甚远,只能起到为虎作伥的作用罢了。反而会把社会发展方向越带越歪!
西汉儒官袖手空谈成风,只会故作显示自己品格高尚,知识广博精深,然而百无一用!
东汉未儒官也承此风,但加上研究相术玄学之类的了。喜欢评价人以及清谈,遇事也百无一用!
这些人不正是当时统治者所尚之贤者么?
老子此语,也许就是想到自己的理论可能会遭到那些人群起攻讦而先表个态吧。
事实上两千多年来老子理论一直卓尔不群,还真没几个“贤人”敢对其攻击否认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这话是说圣人不会去累积财富,有了财物都是为别人准备的。正因为此,他们才会拥有更多。
老子还是希望统治者要像圣人那样抱着无私之心来对待天下人民。
财物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源。它是能兑换人力物力的。
所以,除个人生活消费之外所积占的财富,若不能交给需要的,用得着的人使用,就是一种浪费。
于社会而言,与奢侈挥霍造成的浪费同样是有害的。所以人类社会发展起来了商品交换,就是要把自己多余的用不了的财物去交换自己需要的而又缺少的东西。
当然,自己方方面面都够了还有余的,就是我们心中的自己所积攒的财富了。
对于这部份财富,如何交给需要的人有效地使用,至今我们都还没有很好的良方。
要达到社会财富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还是得过人们心中“私心”那道坎!
当然,历史上有那么样的人。比如陶朱公范蠡,经商致富后数次散尽家财以济乡里。深受大家爱戴,被尊为商人鼻祖。
相较而言,那些只会利用社会发展中的疏漏不公之处大发横财又想方设法刮尽民财的人,不就算是一种祸害了么?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有。”这两句是老子概括总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希望统治者要按那样去做。
就是说:天之道是利于万物的发展而不会侵害它们,圣人的道是为老百姓做好事情,促进社会的发展却不居功去占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