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玄幻 > 大道正途 > 第七十一章 道淡无味

第七十一章 道淡无味(1 / 1)

接下来是《道德经》的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亡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矣。”

这章老子说了以道治国比较朴实平淡,要安于寂寞、坚持不懈。但主要想突出的是以道治国能够达到“天下往而又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秉持道的原则来治国,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天下人民归附他,而他又不侵害人民,他就能安天下而使天下太平。

意思很明显,与《诗经》中《硕鼠》所表达的“硕鼠,硕鼠,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一样。

只是老子是从正面而言,以道治国而不侵害百姓,那就肯定会为天下百姓生存留一片乐土,百姓在其上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

“乐”优美的音乐,泛指各种表演。“饵”,美食。就是说动人的表演和飘香的美食会吸引过路的人止步观赏或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此处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

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

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其实中国在三国魏晋时期曾出现过重拾以道治国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界看透了自汉武帝以来以儒治国的弊端与劣迹,是想换种治国思想。

但由于司马氏不很愿意(其实当时他们还是想拉拢那些诸如竹林七贤之流的名士的),因为他们是儒家出身。

又因当时那些名士对道学的研讨有点儿流于形式,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方略。

比如何晏那些人,陷入西汉初如《淮南子》所研究的玄学理论里去了,最终为空好清谈(谈玄)的人提供些奇奇怪怪看似玄妙无比的一些问题和谈资了事。

而竹林七贤那帮宗老庄学说的,又把庄子的理论看得太重,整日就讲个逍遥自在,百事不管!

庄子是把那些自诩圣人的君王们的实质看透了而绝望了,觉得不会再有一个君主会如老子所说的圣人那样大公无私地为天下老百姓执政的。他们就算自比圣人,也不过挂羊头卖狗肉之辈罢了。

因此他说“大盗不死,圣人不止”!

然后他就只管自己精神上的自由逍遥了。隐逸山林,安贫乐道。持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绝不为虎作伥。

因此,学庄子的竹林七贤方向也整错了,也不可能肩负起重振“以道治国”的重任来!

历史便是如此,灵光一逝后,司马政权来了个“以孝治国”,想像西周分封诸王镇压天下一样大封特封皇室宗亲。结果搞成“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迅速瓦解。倒让五胡乱华有了天大个机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

这道理尤如辦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辦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

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

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

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

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

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

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

一个成功例子便是:管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又抛售鲁缟再粮食提价,就搞垮了鲁国经济。

这种炒作手段其实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所以产业均衡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随时都必须注重的根本性问题!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差不多的,只是废与弱更彻底些,直接让其消亡了。

如春秋末期越国送粮给吴国支持它北上与齐争霸,结果趁机在背后捅刀子直接灭了吴国。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道理上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利诱对手从而乘机消灭对手之意。

兵法上则称之为引蛇出洞。

对大家的警醒呢就是便宜不好占,要把持好自己!

“是谓微明。”是说前面所说这些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需要辨明细微之处啊。

“柔弱胜刚强。”连通翻译下就是:所以说柔弱的完全可以反过来胜过刚强的。(这也是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自老子开始,道家就一直坚持以柔克刚、怀柔而治的原则。《道德经》中也多次说了这一原则。

从谋略角度说,这就好比慢慢给对手织一张大大的网而后慢慢收拢最终困死敌人。

张良辅佐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就采用了深挖鸿沟凭险固守又不应战只牵制住项羽主力的蘑菇战术,玩的就是打太极的手法,等着韩信发展壮大后合围项羽。

所以,不少人把《道德经》当成兵书看待,也有一定道理,反正天下大道本就为一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像鱼那样善于利用深渊来隐藏自己,国家的利器不要轻易展示于他国(才可能在使用时出奇制胜)。

老子说这,是提醒君主要善于藏拙,最终达到扮猪吃老虎的效果。

兵法上说就是示敌以弱而麻痹敌人。

当然,和平时期适当秀下肌肉让对手不敢乱来以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至于“鱼不可脱于渊”之说,也表明了老子思想中的亲民倾向。指明了国家力量要靠人民支持才行!

而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则是除了不显宝外露实力的道理之外,也有不强横不称霸的意思!

什么“大国担当”之类的话,在老子面前只能说来听下而已!

他的确超脱得很!

最新小说: 我在西游苟成最强大反派 万古帝婿夜玄 满门恋爱脑,唯有小师弟正的发邪 快收了神通吧! 师娘,你还说这不是双修法? 不是,这反派咋是萝莉控? 绝代神主苏莫 仙武之玉仙公子 玄幻:新婚第一天,奖励混沌体 萧云混沌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