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肯定不摆了,不过老子可能也看不穿那么多花花肠子!
但这被我察觉了,对不起,我是想要穷根究底了!
从某个道理上说,我们研究的既然是“道”,它肯定不会是教条!道理!道理!说的就是要有根有据!无非我们就是求个真理而已嘛!
找到根源,从而正确地对相应问题予以治理,这不就是“以道治国”的本衷么?
老子的学说是有他的道理的。也就是他认为朴实公正地为老百姓服务,发展好民生,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毕竟“民以食为天”嘛!这个搞定了,没人会反对!
而我又想到些深层次的了!
如何才朴实公正?
民间也须如此对等地来处理事务。
说得很简单,就是民间交往中也要无奸无滑,公平公正!
就交换中要等价交换这回事上,涉及因素就很多!
交换中真的等价么?
如果这样,商业不可能发展起来!
行业与行业间的发展不对等,就让商业钻了空子!
商业以其无根基之资本逐利而生,居然能百倍其利,反控诸业,更成就了它的利润!
若交易双方都只赚不亏,这又似乎根本无法达成交易!
是各行各业的发展不平衡才导致了有的赚钱盈利,有的则不得不隐忍着不划算也要延续下去。
因为这社会又真的需要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才对头!
而造成这种各行各业不均衡的原因,就是一直在执行着潜在不公平的“激励机制”——逐利!
看似今天赚明天亏的市场价格波动机制,实则又有着幕后推手在左右着发展方向。
在资本的作用下,传统产业一般来说,总处于不太划算的境地。
老子那个时代商业的效果不明显,只是配套行为,所以他并没有看到不等价交换带来的“损不足而奉有余”。
历史发展到后来,商品交换就成了社会的主流!它的隐蔽性剥削却更加麻痹了老百姓,让大家拼了命的去“赚啊赚!”。
只是你不占主导地位,何从赚?只能被赚!
事实上大家都在共同劳动创造着财富,都有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愿望和需求。
如何来平衡这么回事,如何来做到稍微公平一点地让社会均衡发展?这又成了道学发展性运用的新课题!
这课题真的太大了!
老子对此倒说过点儿的。他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就是说,“道”是遵循自然发展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侯王们若能守道,以道治国,那么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顺其自然地得以充分发展。若自我化育中产生了贪欲,就可以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
但事实不会那么简单!如何来“镇”就是个大问题!
何从镇之?
还是需要有人来主持“公道”!
这回事又圈回来了,还得执政者来干!
作为为民执政的政权,就应该兼顾各行各业的平衡发展,使得既要发展好生产,又要大家都有着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那么,对于资本的控制,就要好好琢磨下了!要得有种种调控平衡的办法!
……
我虽心念电转,但仍是呆在了那里。
清风有些好奇地看着我。他并没有出言打扰我。
他知道,我似乎进入到了一种状态,那叫——顿悟!
他才舍不得把我叫醒呢!这种状态可是修道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只是好奇我干嘛如此就“顿悟”了嘛?
我收回思绪,看到清风还微张着嘴呆望着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清风也回过神来,只简单地说道:“你继续!”
这回算是我理解有误了,以为他又催我继续讲《道德经》!于是又翻着书接着说道: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往往都是说道理后再说圣人如何做,再说作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该怎么做。
上一章说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指出了要“不争而天下莫可与之争”。这章又再次强调“希言自然”之无为之治。教诲统治者要循道施政。重心在第一句“希言自然”。其余皆论证说教之辞。
“希言自然”即少发政令、遵从自然发展。老子认为这是长治久安的基本操作。故紧接着就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相较论证。他说天地发飚,也只能一会即止,不可长久,何况是人来实施所谓你想当然那套狂风暴雨般的政令呢?从这点上看,或许老子还是比较保守的。
但我们要看到,他的前提是保证社会的自然发展!显然,他强调的是政令莫违自然(说简单点就是不要违背民生的自然发展)。若以前的积弊——那些有违自然的陈规,显然应该革除的!这应该不在此处讨论的。
综合可见,道家崇尚自然发展,是其根本出发点。
至于“无为”与“不争”的关系,也是基于崇尚自然发展出发的。二者是统一的联合体。
“无为”以遵从自然发展为前提,提出不想当然地肆意妄为,要少出政令。
为啥老子没完全说不出政令呢?这犹如添柴烧火一般。火燃烧得不怎么好了,拨一拨、吹一吹还是有必要的。但若一直在拨在吹,估计火就会被搞熄了。
从这点看,老子还是承认统治者对社会发展的引领、辅助作用的。故“无为”并非真的啥都不做,而是要在遵从自然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做好方方面面,即也就是他所说的“无所不为”吧!
但老子所言“无为”,除了指莫妄为外,所含深意还在于别贪功图有啥文治武功的建树之类的。即要抱淡泊名利的心态来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地去执政施政。
的确,老子提的大道甚简。
若按原始社会状貌,遵从社会自然发展,领袖人物还真不消做多少事的。
而现代社会就复杂得多了。光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一项,要做好就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了。
所以,“无为”之意义还主要体现在淡泊名利上。
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要发动团队乃至大家共同来努力,这就要“不争”。
要充分承认别人的功劳和利益,才能更好地发动大家来做好方方面面。
这点上说,是符合人类社会互相承认的社会心理的。故“不争”反而能得到共同的承认,从而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个人成就效果。
所以,“无为”与“不争”其实是一体的。“无为”是内因,“不争”是表现。其中的确蕴含着高妙的哲理。
历史上好些特别失败的统治者就是败在不晓其理上。这里姑且举两个典型例子嘛。
一个是王莽,他个人好像也挺克勤克俭的,也似乎全心全意为朝廷努力了的。但他就犯在争得太狠上!
政权上不说他了,儒家官僚们公推他执政,应该是独揽大权。
但他为了迅速充盈国库,竟与整个天下争利。发行虚值大钱,搜刮民脂民膏。为了捆住农民给他种地,还不准农民去打工挣钱。
这哪个受得了?所以他那新政,几乎就是焚尽天下的一把大火,最终把自己烧没了。
另一个就是杨广。
其实他征高丽、修运河都说不上好大回错事。但杨广最大特点是自恃才能(据说某大臣因作诗比他好都被他迫害了)、好大喜功。
他自己是隋朝统一全国的大功臣,军中威望也挺高的。所以他率统一中国之百万雄师远征高丽,看似横扫六合不费吹灰之力之举。但他真的点儿都不放权给手下,以致整体没协调好而招致失败。
其实当时隋朝人口恢复得很好,国力也挺强的。但被他这么一劳民伤财后,百姓看着看着要盼来的好日子又没了。
接着他又挖运河。这其实是功在千秋的事。但工程太大,大大超出了国家民众的负荷(在当时违背了国民经济自然发展要求),所以诱发了农民起义。
特别糟糕的是,他喜欢外出视察,手下各利益集团的大臣也纷纷背叛,这导致他自己在扬州被禁军首领给逼死了事。
至于他那些所谓的荒淫之事,在中国皇帝中算不得太过分的,对其人格中伤的成份大得多。
老子后面所说的“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算是从正反两方面告诫要循道施政吧。
是依道和德来施政呢?还是甘愿乱来失政失德呢?自己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对第十七章所提的执政信誉的重申。即执政有违自然,有违大众,就得不到大家们拥护。”
清风当然何乐而不为地听我接着讲《道德经》啰!从这方面而言,他算是我的一个粉丝了。
他既想听我讲得如此细致深入,又有些恨《道德经》字数不多却章节太多了点!一时半会儿还真听不完!而这一章的内容呢,又可以看成上一章的延续,所以,他也算是听了回完整的老子关于“无争”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