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都市 > 1977,我的热血年代 > 不能再念紧箍咒

不能再念紧箍咒(1 / 1)

当“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作为《浪潮经济周刊》的《弄潮儿》在“五一”那期的头版头条被刊发。

引起了全国上下巨大的争论,“姓资”还是“姓社”?

作为徽省的又一个典型经济人物,1979年《浪潮年度经济人物》评选还在进行中,大概率当选的是首倡“分田到户”的小岗村的18位农民。

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夜,就在燕大77级法律系林攻坚同学下乡插队的地方不远,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如是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彼时,这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不会想到,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正由他们拉开大幕。

“选上队长后计集体财产,发现村里仓库都不上锁,里面除了一杆大秤,一个撒种的小把头,其他什么都没有。”

严宏昌说,那时村民集体劳动出勤不出力,集体生产能力已完全丧失。而当时小岗村有一句俗语,每到秋收后,“算盘响,换队长”。必须要改变现状,严金昌在此时有了把小岗村分地到户的想法。

“我先把分地的想法讲给几个关系好的村民,再让他们向其他人透露,就像过去地下党一样单线联系。”

当时的想法,是瞒上不瞒下,把地分了,等偷偷干一年有了成绩后,再向上汇报”,严宏昌说。但事与愿违,分地后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远远超出他的意料,

“再也不用吹哨子了,村民主动向别的生产队借牛、借犁早早就完成了冬耕,连村里的荒地、田角都开垦了出来”

严宏昌说,别的生产队从没看到小岗村民这么积极过,于是小岗村私自分地的消息也就慢慢传开了……

《浪潮经济周刊》的记者采访完忧心忡忡的小岗村村民,连忙奔赴徽省首府,合肥。

“农业终要以生产为中心,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靠政策。”

“我早就盼着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带头人呐!”

“这样干形势自然就会大好,我早就想这样干了,就怕没人干。”

“地委如果批准干3年,我批准干5年,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够大改善,干一辈子也不算开倒车!”

就在《浪潮经济周刊》的大学生记者将要离开的时候,已经63岁的万里同志落泪了,他语重心长地对陪同采访的其他领导同志说:

“咱们不能再念紧箍咒了,你们说是不是?”

万里书记顶住了各方面压力,以非凡的政治胆识,正在大力支持、推广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寻找新道路。

万里同志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他正在领导的徽省农村改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次艰辛的探索。

……

《浪潮经济周刊》的发行量已经超过30万份,已经是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不断加大。作为周刊的社长,李艺宁副教授已经是教授了,据说还将被提拔为燕大经济系副主任。

每个人都从周刊的发展当中受益匪浅,通过不断与国家的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频繁互动,77级经济系全体同学的能力,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赞扬和青睐。可以预见,毕业后的分配将是很多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哪怕是现在就已经开始有单位来燕大校委会来洽谈预订77级经济系毕业生,甚至还有单位希望现在就作为他们单位的委培生,来把学生档案调走…

最受关注的肯定是陈冀,商业部,计委,教委,甚至文化口都来人要人。燕大周校长的态度就是时间尚早,还没到需要决定的时候。其实周老头的想法是让陈冀留校。

最后外交部也来人了,这是我们外交部的孩子,是我们大院里的“家生子”!你们其他人谁也说了不算!陈冀毕业后必须回到我们外交部……

接着部里领导就开始找陈亦文和陶慧心谈话,做工作。又直接找陈冀谈话,要求表明态度。总之一句话就是,陈冀毕业后如果不回外交部工作就是背叛!

部里甚至还直接给陈冀办理了在国际经济司的挂职手续,起步就是主任科员。燕大的团委副书记是副处级,按照《浪潮经济周刊》现在的影响力,作为总编可以上正处级,可是陈冀还没毕业,年纪又太小,部里现在最多只能给安排个正科级。

陈冀想了一下,挂职就挂着好了,反正要出国留学,到时候把关系转到领事馆,继续挂职,工作学习两不误。于是要求把二姐陈渝也挂在部里的条约法律司,级别是副科级。

现在正是外交部最忙的时候,随着与米国正式建交,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就需要在很多国家设立各级领事馆。还有很多的外资洽谈,出国访问,这些都需要有大量外交人员的参与。

外交部现在对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求贤若渴。不但在全国的外语院校招人,还频频向各所大学其他专业的外语人才伸手。

这些掌握外语的人才到哪里可都是宝贝,怎么可能让外交部一网打尽,于是部里频繁和各个单位拉扯。

即便是外语人才紧缺到这样,部里自己直管的外交学院还没有复校,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今年才恢复成立了外交学院的党委。第一批次的学生最快也要等明年下半年才能入学。

因为人才紧缺,赋闲在家的原外交学院的很多老师被部里征召参加各种外事活动,甚至还有被派遣出国。陈亦文和陶慧心都被部里分配了很多工作,有外事活动,还有很多文件的翻译……

最新小说: 绝世龙婿 高武:瞎眼十年,开局藤虎模板! 重生官场:我真的不想再升职了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 刚上三年级,非说我是暮年大帝 林逸 义姐 权路风云 绝品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