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在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在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悄悄的送给了我。”
“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山东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呀,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和孟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草台班子想要排好这部话剧,真不是一星半点的困难,陈冀把剧本浓缩了再浓缩,凝炼了又凝炼,还是剧情散乱,实在是原剧本多线叙事,场景太多了,想弄成三幕话剧,剧情割裂的太厉害。条件所限,时间紧任务重,有心无力!还是算了吧,话剧之想到此作罢,组织同学们排练歌曲吧。
要搞就要搞出大的!陈冀先对所有同学的音色做个区分筛选,对每一个人都进行了面试,标记了每一个人的嗓音特点。搭配了几个节目组合,开始操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大合唱,所有77级经济系同学全体都参与。
陈冀和学生会沟通得知,正式表演之前会先安排预演,由校委会对入围节目进行最后筛选。在这之前由学生会进行初选。
最新消息是校庆那天,不但有大批在京的校友,外地的知名校友也会出席,还有几位大领导也会出席,负责青年工作的团中央,青联的领导更会出席…
大场面啊!陈冀精挑细选出来5首歌,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感。又让学校的老师帮忙联系了中央音乐学院,没条件现场配乐,只能是请音乐学院帮忙先把配乐做出来,录到磁带上。
这段时间燕大校区各处都有歌唱声,教室礼堂不够用,同学们就在室外排练。午休时间排一场,晚上再排一场。一首歌就是一组,各自排练,陈冀统筹负责。
也幸亏开学不久,课程不紧张,大家把课外学习的时间都贡献出来,才能撑下来。陈冀忙里偷闲,把剧本改成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了《中国青年报》,这是共青团的机关报,算是挤眉弄眼,投怀送抱,等着以后抱大腿。
《收获》那边也回信了,稿子质量很高,同意刊登,下个月开始连载,随后样刊会寄过来,还有80元稿费,是按照千字8块的标准,编辑来信对陈冀的文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希望能建立长期合作,同时对小说的署名提出了一点小小的建议,陈冀立即回信表示充分尊重编辑的意见,同意使用本名。
时间不会虚度,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的5个节目,先是顺利通过了学生会的初选,在申请校委会的终选时候费了不少周折,很多老同志对节目内容提出质疑,太激进了,没见过啊,如果出来差池怎么办?谁能负责?
最后还是请来老校长马寅初一锤定音,五四运动的核心是年轻人敢于挺身而出挑战强权,燕大是五四运动的摇篮,应该保留和发扬这种精神,挑战传统,勇于创新。最后校委会研究决定,把77级经济系的表演,作为大轴最后出场。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室内,几个编辑正在审稿,忽然一个编辑拍了一下桌子,说了声太好了!马上拿着稿子去找领导。“徐总编,你看一下这份稿子!”
“这是淘到宝了。我见识见识!”徐总编笑着接过稿子看了起来,半个小时之后,他抬起头,摘下眼镜,“很好!是篇好文章。可以上头版!”
“总编,这篇稿子很应景,在写五四运动的文章里肯定拔头彩!应该就是冲着五四来的!”
徐总编满脸笑容,翻了翻稿子,又数了一下,“好啊!能有10万多字,可以分成10期连载,保证最后一期是在五四那天。”
“行,我去安排。”
“作者哪里的?名字没听过啊。”
“看留的地址是燕京大学经济系,作者应该是燕大哪个老师,文字很老辣,技法很成熟。”
“稿费给按照顶格标准,你亲自去,建立好关系。”
“好,我尽快办。”
……
燕大传达室,一个拿着公文包的年轻男子对保卫人员说:“同志,我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我叫韩向东,这是我的工作证,我想找一下,你们学校经济系的陈冀老师。”
“陈冀老师?经济系有这个老师么?我怎么没听过?”
“陈冀,陈冀,我也没听过。”
“给办公室打电话问问不就知道了。”
保卫人员拿起电话马上开始拨号,等了一会那边接通了,一番对答之后放下电话。
“同志,燕京大学没有名叫陈冀的老师,但是有一个名叫陈冀的学生。他在77级经济系2班,是去年恢复高考燕京地区的理科状元。”
听到保卫人员这些话,对面的韩向东一脸吃惊…
韩编辑到教学楼找到陈冀好一番畅聊,中午陈冀请他在大饭堂吃了份两毛钱的肉菜。又请他观看了同学们的排练。最后留下100元稿费,满意而去。
《中国青年报》还是很大方的,给按照千字10元标准付的稿费。陈冀很满意,加上头几天《收获》寄来的80元稿费,手里的积蓄已经超过200元。两毛钱的菜可以安排上了,早餐再加两个鸡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必须跟得上。
时间就像那野驴啊,跑起来就没完。到了月底,陈冀的两篇小说先后在《收获》和《中国青年报》上开始连载,一下子就成了学校的名人,收获了无数羡慕惊叹的目光。
同时有两篇小说登上权威报刊,小广播变成了大作家了!同学们对陈冀各种戏谑,就连系里领导也专门跑过来了解了一下,勉励了一番。
《我的1919》题材沉重,故事一点一点铺陈,正慢慢展开,还没到高潮,读者反馈不算热烈。而《长安的荔枝》开局就波诡云谲,情节凌厉,让读者大呼过瘾。这些陈冀都浑不在意,现在正是紧要关头,一切为了校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