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少女立于彼处,怀抱稚子,神情淡然,似对唐争或之跪拜已习以为常。
其气质似是带有与生俱来的高贵感、令人难以窥见其内心世界,其出现、为原本已充满变数之场面、再添扑朔迷离之色彩。
–“此莫非空城之计?”
–“抑或神物降临之先兆?”
–“此老江湖莫非要施诡计?”
–“屈身而跪或坚守傲骨?”
–“失颜面之耻与保全性命,何以抉择?”
–“吾等十人共辱,则非辱也。”
–“决心已下,无所畏惧!”
–“三息之后,同跪之,不跪者共击之。”
–“三、二、一!”
此等想法、此等诡异之景、不断在十位宗内长老之神识中徘徊、彼等相互传音交流,欲寻一妥善之策。
且其表面的犹豫、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困惑,纷纷面面相觑、竟一时不知何以应对。
此十位长老皆宗内德高望重之辈,平日威严冷静。
此刻、面对此前所未有之局面,亦不免困惑无助。
彼等皆知、此白衣少女之出现、或将对宗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然却无法断定此影响之善恶。
皇位之上、李正然正襟危坐、怀揽女童、轻摇其身、欲以斯法哄稚子入眠,其动作柔和、而有韵律、尽显母爱之温婉。
虽置身于权力之巅,但、李正然并未被周遭之庄重肃穆所扰。
其足搭二郎、姿态随性而不失雅致,遥观南方城垣之外、十位中老年人物似是在紧张商议什么…
啪嗒!
“南山剑宗、唐心嫣,拜见神君!”
啪的一声,激得道路石子飞溅。
紧接着。
其声如山间清泉、流淌而出,纯净无杂。
唐心嫣、南山剑宗之长老,虽少许皱纹已挂于颜、然其五官端正、犹可窥其当年风华之姿。
此刻、孤身跪于城门外、面呈迷茫之色,而内心实则暗骂不已。
心知其、被九人用作马前卒,以探虚实。
幸而无陷阱之虞,仅稍损颜面。
故心自宽慰–“丢面何妨,总比丧命为佳。”
正自思量间、忽闻其余九人之声、或深沉、或激昂,交织成一曲激昂乐章。
唐心嫣眉头稍舒,脸色亦转好。
看来、此九人尚未将其完全弃置不顾,至少此刻、其声能慰其心。
“南山剑宗弟子,拜见神君!”
声威远播、唐心嫣身后、百名弟子尽皆俯首而跪、动作一致,彰显南山剑宗之严明法度。
此百名弟子、身形皆挺拔如松、眸中闪耀着坚毅之光,皆宗门之佼佼者。
随后、此百名弟子之后、近千名弟子亦相继而跪,其动作虽不及前者之整齐、然亦满含虔诚之意。
此近千名弟子中、有年长者、亦有年少者,其面容皆流露出对神君之崇敬之情。
十位中耆宿、仅有一人先屈膝而跪,余九人仍立而四望、目光中透着审慎。
彼等并未随之俯首、反细察周遭之境、寻觅可能之陷阱或险情,经一番审视、九人觉并无异状、亦未见陷阱之迹,乃渐露释然之色、紧张之情稍缓。
继而、彼等相视而笑,似在确认彼此之决策。
随即、九人相继而跪、其态较先者略显从容,然亦充满恭敬。
每屈一膝、皆低头合十,以示对神君之尊重。
十位要人齐跪、其后万名精锐修士亦相继俯首,呼声大作、震彻云霄。
顷刻间、万人同呼、声如洪钟,似欲撼动天地。
场面宏大、蔚为壮观、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目之所及、尽是黑压压一片下跪之修士。
其呼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如海浪之奔涌,充满对神君之尊崇。
于这喧嚣之中、每一位修士皆显庄严肃穆之态,面容之上写满虔诚、仿若、此刻心中唯有神君之存在。
面此宏大之场面与无形之压力、修为已达化神境巅峰之唐正宗,只觉浑身乏力、似有千斤重担压身。
其目凝视皇位之上、之白衣少女,心中骇然。
明明少女未施实质之压,然唐正宗却感、难以名状之窒息感、令其冷汗直流、几欲窒息。
其努力调息,欲平内心之惊涛骇浪。
然,那自心底涌起之窒息感、似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令其无法忽视。
唐瑶幼而无知,然似有所觉。
其低声细语、稚气中显认真之态,道:
“大哥哥,现在下跪还来得及哦。”
继之,明眸闪烁,补充道:
“姐姐很善良的。”
此二语似触唐正宗内心之柔软处,其猛地一颤,冷汗如雨,顷刻湿透地面。
其余光扫视、皇位上之白衣少女,心中震撼愈烈。
李正然轻抚怀中孩童之头,似在示意其缄默。
眼见局势之变化、她心中顿时明了,知晓了凝聚民心之道。
神之心,借势。
“唐心嫣,此人何以未跪?”
李正然抚摸着怀里幼女的手指,一边逗弄一边直言询问,意在深入了解情况、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凝聚民心之策。
“禀神君,此子诚乃南山剑宗千载难逢之剑道奇才。”
跪伏的唐心嫣、低头敬禀之,其声溢、认可、赏识之情:
“子虽心性纯善,然胸怀鸿鹄之志,野心勃勃、矢志于剑道之巅。”
“至于宗主之令牌,实乃宗内仙人随性挥洒之物,随手抛掷,此子得之,或许天意使然,其气运之好坏、实难预料。
此时的唐心嫣、观神明之宽赦手势,遂、起身拱手、又复补充道:
“正宗此子,虽怀壮志,然非邪恶之徒。”
“其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一生行善无数,救济苦难弱小之人甚众。”
言至此处,唐心嫣、突的缄默,似有犹豫、忧虑之色。
闻其言!
心领她庇护之意的李正然,乃顾怀中幼女、轻声之问:
“瑶瑶,以汝之见,当如何处置此人?”
冀从幼女纯真之目,得公正合民心之处置法。
唐瑶闻其语,稚颜微露讶色、未料“姐姐”垂询己意。
其伸出幼指,深思细量,似在琢磨此事。继而抬首,眸中带疑,问:“助人能免罪吗?”
继之,又眉头紧锁,似思更深层次之疑:
“免罪要救多少人呢?”
虽其声稚,然态度认真、宛若真心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