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们折断,孙权才能获得江东大姓的信赖。
也可能是造反了,孙贲越是这样思索,他心中的愧疚情绪才能消退。
对于孙贲的回答,张昭没有任何反应。
因为张昭也清楚这个道理,他与张支持孙策,从头到尾就没有把江东大姓当人看。
两汉之际,江东实属不毛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名门大姓。
对关东来说,士林之中,江东所谓的大姓,在关东名士眼中就是有冠带的吴越蛮子。
所以从孙策进取江东的时候,从孙策到张昭,眼里几乎就没有江东大姓。
孙策遇刺后,张昭依旧是这么个看法,他本就为人刚强,自觉地能靠北方士人组成的行政团队压制、治理江东。
就强推孙翊,可孙策另有顾虑,才选了心思深沉的孙权。
现在孙权的垮台败亡,更证明了张昭之前的坚持。
孙翊再不好,起码能获得军队的全面支持。
军队稳定,事情怎么可能败坏到眼前这一步?
尤其是孙权,以讨伐曹贼的名义兴兵北上,结果不战而败后又去逃奔曹操。
这种行为真的很伤孙坚、孙策遗留的威名,会损伤其他孙氏成员的威望。
张昭、孙贲相顾无言之际,蒋济驱车抵达。
张昭察觉后也扶正冠带,整理衣袍袖口,蒋济这才上前拱手长拜:“子布先生,我家大王久幕先生之贤良方正,欲托负国家之重。”
孙贲惊诧去看蒋济,蒋济不是应该成为淮南国相么?
张昭也是皱眉:“某败军之将,无识人之明,连累十余万军民兴不义之战,何谈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