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部的人遵林丹汗为首,林丹汗对明朝顺从或叛逆,当地人就拥护或反对。辽东巡抚王化贞最初意图倚靠林丹汗的外部援助,同时期待李永芳在内部响应,怀着侥幸心理进行军事冒险作战,没有做好严密的防守准备,不知不觉陷入了后金圈套。另外,孙得功曾经在贺世贤的部下任职,贺世贤向后金投降后,迅速写信给孙得功约定作为内应。因此,在两军对阵之时,孙得功突然分兵两翼撤退,故意让刘渠冲在前面。刘渠刚率骑兵出战,才一交锋,孙得功便率部率先逃跑,导致刘渠的士卒看到后军主将奔逃,也随之溃散,刘渠本人更被敌方将领哈都刺杀死。
此刻,后金还不相信孙得功等人投降的意图是真实的,故按兵不动。熊廷弼带领五千兵马抵达战场,发现广宁已经溃败,于是率部退回山海关。根据王化贞的说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过于软弱且容易受骗,轻易相信间谍的情报,轻率信任辽东当地人的承诺。而熊廷弼则认为,问题出在王化贞性格刚愎自用,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王化贞被朝廷抓捕时仅骑着一匹马,沿途百姓纷纷阻道哭泣,再三疾呼以示同情;相反,熊廷弼回京接受审查时,独自一人连夜赶路,百姓似乎对此毫不知情,无人前来送行。这样的对比,显现了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宽严之分以及性格刚柔之别的差异。
御史谢文锦在奏疏中指出:“辽东经略熊廷弼尽管责任重大,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有限,不幸的是,他与兵部尚书意见不合,就如同人的手脚被捆绑,难以施展拳脚,即便想要制定稳固防守的策略也无法实现。而王化贞虽意志高昂,但受到诸多误导,而且也不幸的是受制于兵部尚书,对其言听计从,所提要求无一不许,即便不想主战,也是身不由己。因此,这两位大臣最终落得获罪下狱的命运,实则是由于兵部尚书张鹤鸣所致。此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职责本应在朝廷中枢,但中枢官员却坐视他们之间谩骂争吵,又缺乏明确的计划方案,明显偏袒一方,加剧了内部如同水火之势的矛盾,导致河西战局崩溃,山海关震动。对于这样的局面,兵部尚书张鹤鸣如何向众人解释呢?”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北人,曾被我的老乡无锡人督学邹迪光在三楚地区选拔而出。他本是从武转文之人,不久考中进士,后来担任江南督学。他在住持岁试时采用两条封条,将考生从耳朵一直封到肩膀,使其无法左右窥视,而且成绩差的学生会被鞭打,有人因此而上进学习。他对文人士子尚且如此严苛,可见治军之严厉。然而,熊廷弼本性胆气过人,理应不惧战斗,反而主张坚守,可以看出他是那种既能洞察敌我又能刚柔并济的人物,确实具备领军之才。然而,在他主张坚守之后做好准备再行出击的策略时,今天上奏,明天又上疏,与中枢官员及巡抚争执不休,形成仇怨,不免言辞过于犀利,有些小鸡肚肠,导致朝中众多言官与他有嫌隙,尤其是阉党崔呈秀对他恨之入骨。熊廷弼因为与朝臣多有冲突,无功也会被杀,有功同样会被杀,只是早晚的问题。他只有辞职南归,或许可以避免官场的指责,但他贪恋官位,最终导致了灾难,这是有原因的。
谢文锦的奏疏中还提到:“关于辽东经略、巡抚的罪责,朝廷自然会有恰当的处置,绝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偏颇。然而,朝中有些人对此幸灾乐祸,企图借机报复旧怨,有的请求迅速逮捕经略,有的则主张立即处斩经略,而巡抚肩负一方安危,却仿佛置身事外,无人过问。近来甚至有人欲置熊廷弼于死地,而让王化贞调任蓟镇,是非如此颠倒,怎能让经略、巡抚服气?又如何面对后世的评判?”我(作者)认为这份奏疏可谓是公正持平之论。
随后,皇帝下令由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共同审理此案。会审时,熊廷弼一跪即起,声称自己从田间起用,原本计划驻扎山海关,并无驻扎广宁的安排,说完便呈递了一份供状。邹元标表示:“失地丢城,无论功过,都难辞其咎。你进入刑部监狱后,是非自会分明。”两人争论许久。王纪说:“你若不肯进监狱,暂时到天仙庵住一天,等待圣旨裁决。”熊廷弼于是主动请求入诏狱。邹、王二人又说:“请王巡抚过来。”王化贞跪下痛哭,说:“熊廷弼起初不听从他的过河发动大战计划,河东地域广阔适合作战,而河西狭窄不利于战斗。等到广宁面临危机时,熊廷弼率兵前来救援,最终却逃回去了,这些罪责应归咎于熊廷弼,而非他王化贞。”邹、王二人回应:“你必须承认自己的过错,才能有重新位列朝班的一天。”王化贞呈上一份供状,同样一躬退去。有人在熊廷弼的审讯记录中说:“比起杨镐,他多了逃亡之举;比起袁应泰,他又没有以死殉国,应当施以重刑以警示后人。”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被判决处死,其首级被传示九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蒙古西部的人遵林丹汗为首,林丹汗对明朝顺从或叛逆,当地人就拥护或反对。辽东巡抚王化贞最初意图倚靠林丹汗的外部援助,同时期待李永芳在内部响应,怀着侥幸心理进行军事冒险作战,没有做好严密的防守准备,不知不觉陷入了后金圈套。另外,孙得功曾经在贺世贤的部下任职,贺世贤向后金投降后,迅速写信给孙得功约定作为内应。因此,在两军对阵之时,孙得功突然分兵两翼撤退,故意让刘渠冲在前面。刘渠刚率骑兵出战,才一交锋,孙得功便率部率先逃跑,导致刘渠的士卒看到后军主将奔逃,也随之溃散,刘渠本人更被敌方将领哈都刺杀死。
此刻,后金还不相信孙得功等人投降的意图是真实的,故按兵不动。熊廷弼带领五千兵马抵达战场,发现广宁已经溃败,于是率部退回山海关。根据王化贞的说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过于软弱且容易受骗,轻易相信间谍的情报,轻率信任辽东当地人的承诺。而熊廷弼则认为,问题出在王化贞性格刚愎自用,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王化贞被朝廷抓捕时仅骑着一匹马,沿途百姓纷纷阻道哭泣,再三疾呼以示同情;相反,熊廷弼回京接受审查时,独自一人连夜赶路,百姓似乎对此毫不知情,无人前来送行。这样的对比,显现了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宽严之分以及性格刚柔之别的差异。
御史谢文锦在奏疏中指出:“辽东经略熊廷弼尽管责任重大,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有限,不幸的是,他与兵部尚书意见不合,就如同人的手脚被捆绑,难以施展拳脚,即便想要制定稳固防守的策略也无法实现。而王化贞虽意志高昂,但受到诸多误导,而且也不幸的是受制于兵部尚书,对其言听计从,所提要求无一不许,即便不想主战,也是身不由己。因此,这两位大臣最终落得获罪下狱的命运,实则是由于兵部尚书张鹤鸣所致。此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职责本应在朝廷中枢,但中枢官员却坐视他们之间谩骂争吵,又缺乏明确的计划方案,明显偏袒一方,加剧了内部如同水火之势的矛盾,导致河西战局崩溃,山海关震动。对于这样的局面,兵部尚书张鹤鸣如何向众人解释呢?”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北人,曾被我的老乡无锡人督学邹迪光在三楚地区选拔而出。他本是从武转文之人,不久考中进士,后来担任江南督学。他在住持岁试时采用两条封条,将考生从耳朵一直封到肩膀,使其无法左右窥视,而且成绩差的学生会被鞭打,有人因此而上进学习。他对文人士子尚且如此严苛,可见治军之严厉。然而,熊廷弼本性胆气过人,理应不惧战斗,反而主张坚守,可以看出他是那种既能洞察敌我又能刚柔并济的人物,确实具备领军之才。然而,在他主张坚守之后做好准备再行出击的策略时,今天上奏,明天又上疏,与中枢官员及巡抚争执不休,形成仇怨,不免言辞过于犀利,有些小鸡肚肠,导致朝中众多言官与他有嫌隙,尤其是阉党崔呈秀对他恨之入骨。熊廷弼因为与朝臣多有冲突,无功也会被杀,有功同样会被杀,只是早晚的问题。他只有辞职南归,或许可以避免官场的指责,但他贪恋官位,最终导致了灾难,这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