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伯侯聆听了卫央那滔滔不绝、富有智慧与见地的演讲之后,他对卫央的尊重和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本,西伯侯对卫央的了解仅限于自己儿子伯邑考寄回的书信,这些书信中,卫央与另一人对西岐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字字珠玑,犹如金石之言,令人赞叹不已。然而,西伯侯心中仍有所保留,毕竟他见过太多满腹经纶却脱离实际的书呆子。然而,卫央的演讲彻底颠覆了他的看法,他看到了卫央的实际能力与见识,他的智慧与见解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切中要害,令人信服。因此,西伯侯对卫央更加重视。
卫央的见解深刻且独到,西伯侯作为身居高位的人,却对普通百姓的心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理解,当百姓拥有土地和房屋,不再为生计担忧时,他们便会开始追求权力和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甚至可能不惜一切。
因此,卫央建议伯邑考利用这次安抚战死士兵的机会,将爵位赐予那些家境富裕、衣食无忧的小户人家。这样的举措,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让他们对西伯侯忠心耿耿。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再有战事,这些家庭会比任何人都更加英勇地投入战斗。
西伯侯深信,只要坚持这种策略,西岐不仅能迅速恢复实力,还会变得更加强大。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增强西岐的军事力量,还能够提高百姓的忠诚度,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强大的战力。
西伯侯真心的对着卫央,施了一礼,发自内心的说道:
“先生果然大才!西岐能得先生,真乃得天之幸呀!”
卫央躲开了西伯侯的礼,他摇了摇头,对西伯侯道:
“在下献策不过是当这几日的酒钱,在下还没打算出仕西岐。”
西伯侯有点不解的看着卫央,明明已经献策,为何又不愿出士,但西伯候还是正色道:
“是我失礼了,待几日后祭魂仪式结束后,在下必以上卿之礼,请先生出山。”
卫央摇了摇头,知道西伯侯误会了,他说道:
“非在下并非是图名,而是时机未到,在下还不愿出仕。”
西伯侯也起了好奇心,他与卫央分席而坐,请教道:
“请先生教我!”
卫央也正衣而坐,他严肃的对着西伯侯说道:
“侯爷可知当今天下何方兵马最多?”
“东域。”
“不错,东域最多,南疆次之,西岐再次之,而大商兵力最少。”
“然在下再问候爷,何方战力最强。”
西伯侯思考一下,就答道:
“大商最强,东域次之,西岐再次之。”
“侯爷,如今西岐可战之兵几何?”
“二十万到三十万。”
“那南疆可战之兵几何?”
“七十余万!”
“东域可战之兵几何?”
“八十万至九十万!”
“大商几何?”
“五十万!”
“那如果侯爷,西岐兵伐南疆,可能胜?”
“必胜。”
“大商伐东域呢?”
“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