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挖烧瓷用的粘土了,她让人在平地上划出一块地方。
铲去外表的草皮和不能用的腐土层,直到露出底下的黄色粘土,这才让大家停下表示可以了。
然后教他们将粘土挖成块状加水调和。
嫌手和泥太慢,干脆叫上众人用脚踩。
用了半天时间,直到泥土变得柔软,可以顺利捏出任何形状了才停下来。
然后就开始制坯,她没有后世那些手艺,也没想过做那么精美的艺术品出来。
只是按着部落里的需求,先做一批碗试试。
当初看纪录片里,人家的制胚台子是可以自由旋转拉坯的,她这里没有电,造不出旋转台。
只得用手工慢慢捏,再用木棍像擀面皮一样,将陶泥擀成薄厚一致的块状。
然后抺点水粘成碗的样子再用竹片修整接口。
做好一个泥碗,就放到阴凉的地方晾晒,等它干透就可以进窑烧制了。
因为窑比较小,制坯用不着那么多人。
宋妗就让大部分人去砍干柴,其余人跟着她继续制作泥碗。
这些原始人是门外汉,她也是个光看没练过的假把式。
这做起泥胚来慢不说,形状还千奇百怪的,有的根本就不叫碗,叫水槽还差不多。
没办法只能和成泥巴重新捏。
头两天,几人都在这样抓马的过程中度过的。
好在第三天时,慢慢摸索熟练,做出来的泥胚比较能看了。
虽然还是不那么圆,但至少一看就是碗啊!
花了几天时间,制作出五、六十个胚子,从中选了四十来个最好的去晾晒。
那些不合格的又打回泥里,重塑泥身。
做出来的碗胚并不是太厚,加上天气还可以,晾两天就干了。
让人将晾干的坯子放到土台上,然后就往土窑中间堆柴禾。
记得电视上讲过,烧瓷温度很重要,一定要高温,不然泥不会发生变化,那就烧不成瓷了。
为了让土窑持续保持高温,她让人将烧禾堆满整个土窑的空位,直到完全没位置了,这才点火关窑门。
烧陶的柴禾都是干树枝和干树杆,遇火就着,一会儿浓烟就伴着火苗,从窑顶的孔里窜了出来。
“酋长,你说咱们这窑瓷碗能烧成功吗?”
唐林望着冒着烟和火舌的土窑问宋妗。
“应该可以吧!!”
宋妗自己也没有把握,毕竟她也是第一次烧制陶瓷。哪里知道成还是不成呢。
**
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土窑中的瓷器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火势才渐渐熄灭。
望着被烟熏烤成黑色石板窑门,宋妗深吸口气,定了定紧张的心情才喊人去开窑。
当石板揭开,一股热浪立即扑面而来,窑里有些还未燃尽的木材散发着余火。
此时的窑里温度还很高,人还不敢进去。
宋妗让大家先该干什么还去干什么,等温度冷却下来再进窑。
围着人听了她的吩咐,这才四下散开去,制坯的制坯,砍材的砍材。
一直晾到下午,窑里的温度才降了下来,只有一点人体能承受的余温。
不过为了安全,宋妗还是先伸手进去探了探,确认温度确实不高,这才对众人说可以进去拿东西了。
唐林跑得最快,第一个冲进窑里,一会儿就传出来他的惊呼声:
“啊!怎么会这样!!”
宋妗心里一紧,知道可能出问题了,急得连忙跑进窑里去看。
其他人也紧随其后地跟进来,眼睛望向台面。
只见上边本来放得整整齐齐的碗,这时已经成了歪瓜裂枣。
他们也发出跟唐林一样的声音:“怎么会这样!!”
宋妗心情沉重的从土台上拿起一个碗观察,发现碗口上破了一个大口子。
不死心地拿起另一个,这个碗口倒是好的,只是碗底部分有破口。
窑里光线不好,看不清问题所在,她对发愣的人说:
“你们来把这些碗,全部搬到外面去。”
大家回过神来连忙上手,将还有余温的四十几个碗搬到外面的空地上。
宋妗也不讲究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拿起瓷碗一个个检查起来。
她发现这些瓷碗经过高温烧制已经完全瓷化变成了浅黄色,那就说明不是温度问题。
比划了下碗的厚度,也没问题。
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她将所有的碗都拿起来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其他人见宋妗眉头紧皱,知道她这是遇上了难题。
虽然心里很好奇,但也识趣的没有一人发出声音。
个个像鹌鹑般,静悄悄的站在旁边一边不动,生怕影响到她的思路。
唐林坐在旁边,将宋妗看过的破碗也拿起来左看右看,希望能帮着找出原因来。
宋妗将所有的碗都看完之后。
四十几个碗里,只挑出了五个可以用的碗。
她发现这五个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拼接不明显。
看来这批碗之所以不成功,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接下来就是挖烧瓷用的粘土了,她让人在平地上划出一块地方。
铲去外表的草皮和不能用的腐土层,直到露出底下的黄色粘土,这才让大家停下表示可以了。
然后教他们将粘土挖成块状加水调和。
嫌手和泥太慢,干脆叫上众人用脚踩。
用了半天时间,直到泥土变得柔软,可以顺利捏出任何形状了才停下来。
然后就开始制坯,她没有后世那些手艺,也没想过做那么精美的艺术品出来。
只是按着部落里的需求,先做一批碗试试。
当初看纪录片里,人家的制胚台子是可以自由旋转拉坯的,她这里没有电,造不出旋转台。
只得用手工慢慢捏,再用木棍像擀面皮一样,将陶泥擀成薄厚一致的块状。
然后抺点水粘成碗的样子再用竹片修整接口。
做好一个泥碗,就放到阴凉的地方晾晒,等它干透就可以进窑烧制了。
因为窑比较小,制坯用不着那么多人。
宋妗就让大部分人去砍干柴,其余人跟着她继续制作泥碗。
这些原始人是门外汉,她也是个光看没练过的假把式。
这做起泥胚来慢不说,形状还千奇百怪的,有的根本就不叫碗,叫水槽还差不多。
没办法只能和成泥巴重新捏。
头两天,几人都在这样抓马的过程中度过的。
好在第三天时,慢慢摸索熟练,做出来的泥胚比较能看了。
虽然还是不那么圆,但至少一看就是碗啊!
花了几天时间,制作出五、六十个胚子,从中选了四十来个最好的去晾晒。
那些不合格的又打回泥里,重塑泥身。
做出来的碗胚并不是太厚,加上天气还可以,晾两天就干了。
让人将晾干的坯子放到土台上,然后就往土窑中间堆柴禾。
记得电视上讲过,烧瓷温度很重要,一定要高温,不然泥不会发生变化,那就烧不成瓷了。
为了让土窑持续保持高温,她让人将烧禾堆满整个土窑的空位,直到完全没位置了,这才点火关窑门。
烧陶的柴禾都是干树枝和干树杆,遇火就着,一会儿浓烟就伴着火苗,从窑顶的孔里窜了出来。
“酋长,你说咱们这窑瓷碗能烧成功吗?”
唐林望着冒着烟和火舌的土窑问宋妗。
“应该可以吧!!”
宋妗自己也没有把握,毕竟她也是第一次烧制陶瓷。哪里知道成还是不成呢。
**
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土窑中的瓷器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火势才渐渐熄灭。
望着被烟熏烤成黑色石板窑门,宋妗深吸口气,定了定紧张的心情才喊人去开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