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从锦墩上站了起来,欠身道:“自然是天津卫更加合适一些,那里乃是京城的门户,干系重大,明军的舰队经常在那里游戈,若是一旦从那里登陆,可以立即围攻北京城,微臣进京赶考时曾路过那里,绝对是最优良的海港。”
康熙点了点头:“难得李
朕想到一块去了,此事便交由你来办吧,朕敕你为专职督促炮台工事的建造。”
“臣遵旨。”李光地躬身谢恩,接着又道:“皇上,微臣在白洋淀时,见过水师副将施琅了。”
康熙皱了皱眉,施琅是福建龙湖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早年原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之后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这个时候清军成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成功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
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后来南明崛起,郑氏覆灭,康熙在白洋淀建立水师,便以图海为水师都统,设施琅为水师副将,在白洋淀勤练水师。
对于这个施琅,康熙还是较为欣赏的,满人以马上得天下,不习水战,唯有这个施琅是个水师干才,可是能力越大,又因为他的汉人身份,康熙对施琅还是很有提防的,早年施琅与郑芝龙一起在海外做盗贼,接着随郑芝龙降清,随后下海投奔郑成功,如今又是降清,这样的履历,让施琅在康熙的心目中已经将他定为反复无常之人,因此,康熙宁可让图海做这个都统,而施琅之授予了个不能统辖任何战船,只能在图海身畔参谋的副将之职。
“哦?施琅说了什么?”康熙显然对这个既有才干,却忠诚无几的施琅颇有兴趣。
“施琅请皇上给他个千总之职,管辖一条战船,亲自临阵,让他杀贼立功,以报效君恩。”李光地老老实实的答道。
康熙已皱起了眉头:“狂妄,这成什么体统?各司其职这么浅显的道理他施琅会不知道吗?恐怕是不满朕只让他做水师副将吧。哼。”
李光地道:“皇上教训的是,施琅此人确实狂妄了些,我大清也不是他一个懂水师的将领。只是……”李光地顺着康熙的话先是表示赞同了一番,接着话锋一转:“只是施琅此人虽然狂妄,本事还是有的,他上疏的平海七策微臣在邸报里也看过的,咳咳…微臣以为,施琅也是立功心切,再加上与郑经是不共戴天之仇,总想扬帆南洋,破海都,擒获永历,郑经等贼寇才致如此,请皇上明察。”
郑成功杀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事康熙是知道的,这也是康熙用施琅的原因,李光地提到这一茬,康熙便不说话了,沉吟了半晌道:“他愿意做千总,朕便许了他的心愿,撤销副将之职,改为水师游击将军,统辖几条战舰,为朕立功罢。”
康熙说刚说出口,又觉得有些不妥,望了李光地一眼:“他统辖的战舰划属到天津卫防务的名下,专司保卫海港安全,由李爱卿统辖。”
李光地连忙谢恩,康熙到现在仍然不太放心这个桀骜的水师将军,将他留在天津卫,又划归到李光地的属下,意思自然是让李光地管着他,李光地心里明白,这是皇上对他的信任。
…………………………………………………………………………………………………………
透露一点消息,李光地和施琅两个人有鬼。额,马上会有一场海战了,大海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