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当时尽管还拥有大量士兵,而且郑人已经做好了打巷战的准备,但是郑襄公却宣布停止抵抗,向楚军投降。
原来,郑人进行顽强抵抗的基础是《郑晋同盟条约》。基于条约关系,郑人既为本国、也为晋国而战。但是晋军久久不至,继续战斗的因素已经消失,郑人就只能考虑如何自保了。
郑人打开城门迎接征服者入城,楚庄王命令对放下武器的人不许杀戮和侮辱,并且禁止对城市劫掠破坏。
楚军开入逵市大街,郑襄公领着受降的队伍走出来了。郑襄公披头散发光着膀子,牵着一只羊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跟着公子弃疾、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偃、公子嘉、皇戌等大臣。臣子们穿着丧服,面色沉重,就像走在送葬的队伍中似的。
楚庄王身穿闪亮的甲胄,站在华美的战车上,楚军威武而严正,旗帜飘扬,武器发着幽暗的寒光。楚庄王昂着头,带着一丝微笑俯视着面前这位不成体统的亡国之君。
郑襄公说道:“孤没有顺从上天,不能侍奉君王,使君王满腔怒火、亲领大军来到这里,这是我的罪行。我现在那里敢不唯命是听?如果您把我们流放江南充实海滨,唯您所命;如果肢解郑国分赐诸侯,使我们作为臣隶,也唯君王所命。
“如果君王念及旧好,念及厉王、宣王、桓公、武公的在天之灵,保存郑国的社稷,使郑国真心侍奉君王,这将是君王的天大恩惠,也是孤的心愿,但孤却不敢奢望。何去何从,请君王仔细考虑吧!”
楚国大臣之中发生一阵骚动,孙叔敖、伍参等大臣纷纷叫道:“不可以宽恕郑伯!郑人反复无常,不能让郑国继续存在下去了!”
而对于是否保留郑国,楚庄王早有打算。他认为,如果郑人顽抗到底就灭亡它;如果发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还是保存郑国的好。
楚庄王现在的心情大概与当年晋文公灭曹时一样。他考虑到郑国虽然可以灭亡,但是楚国不能得到一寸土地,它的国土必然要被中原诸侯瓜分,这对楚国有百害而无一利。既然郑伯已经屈服,不如再把郑国拉进楚国的同盟之中。
楚庄王跳下战车,从郑襄公手里接过牵羊的绳索交给随从,又把自己的战袍解下来披在他身上,拉着郑襄公的手和颜悦色地说道:“不谷这次前来就是想问问您为什么不与楚国同好啊!既然您已经把楚国看成盟友了,不谷还有什么奢求呢?带着大夫们回到宫里去吧,不谷将与您共商天下大事。”
郑国就这样得以保存。楚军后撤三十里,郑国就和楚国签订了同盟协定。上卿子良作为人质跟随楚人回国。
六月中旬,晋军到达黄河北岸。荀林父听到郑国已经陷落并再次与楚国结盟,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