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青州匪患
青州的治理,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就在众人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中时,却忽然传来了一个好不好的消息。
那就是青州的匪患再次猖狂了起来。
这让青州和附近的郡县都感到十分苦恼。
青州的匪患,一直只青州的一个大问题,这里的匪患不仅凶恶,而且数量极多,基本身的虫子一样,打都打不完。
有几次,好几个地方的府衙主簿亲自带兵去清剿,但都吃了亏,其中有几个主簿因为杀了不少悍匪,结果引起匪徒的全力抵抗,结果在回道的途中,被林中冲出来的匪徒冲下了山崖。
匪患之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百姓正常的生活。
为此,太子朱标如此仁厚的人,也对这些匪患怒不可遏。
既然这些匪徒如此猖狂,不怕当地的府衙,那他就向父皇请令,用军队来清剿。
这次,太子朱标识真的生气了,他绝对不允许自己刚治理的青州,就此毁于匪患的手中。
无论如何,都要彻底清剿掉青州地界的匪患,这是老朱再看了好大儿后,亲自给朱标的回信。
信中,老朱还说,如果有必要,可就附近派兵围剿。
不过信中还是强调了一点,就是让太子朱标注意自己的安全,一定要稳妥处理好青州匪患一事,然后平安地回到京城。
接到了父皇的书信后,朱标便打算率兵清剿这些匪患。
在大明正规军的面前,匪患的战斗力,是远远不够的。
但,这也就不代表着这些匪患,都是一群酒肉之徒,实际,这些匪徒,凶狠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大明的正规军。
这些匪患,大多数都是当曾经旱灾时,为了活命,而了山落草为寇,实际,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不凶狠一点,是很难活下去的。
毕竟,当时连吃的都没有,这些匪患要或者,就只能靠四处烧杀害抢夺,在这样残的环境下,也自然练就了一身霸道的本领。
而且他们习惯于东躲西藏,四处分散,这样前去围剿的朱标,虽然取的了胜利,但却并没有完全清除掉匪患。
这些匪患,一打就散,大明正规军一撤就又重新聚拢起来,形成新的匪患,四处抢夺百姓的财物。
没办法,他们是匪徒,如果不能抢夺,便不能生存。
为了生存,他们只得成为穷凶恶极之人。
这次,没有彻底清剿掉匪患,让朱标很恼怒。
没当想起那些刚经历过旱灾,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的百姓,朱标就一阵心痛。这些百姓,都是在他的一步步治理之下,才有了如今和谐的生活的,现在好日子才刚到,这被这些匪患烧了家,这谁能忍。
当即,朱标就决定二次剿匪。
这一次,他是真的下定了决定,不再对匪患仁慈。
其实,在第一剿匪的途中,朱标念想这些匪患,大多数也是青州附近的人,他们原本也是百姓,只是因为天灾人祸,这才山当土匪,这是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
于是,第一次剿匪,朱标多数都是以劝降为主,让这些匪徒无性命之忧。
但是,这样的效果收效甚微。因为去被劝投降的匪患,只是极少数部分,他们罪行较少,或者是才刚加入山匪,所以还对曾经的农耕生活充满唤醒。
而与这些匪徒不同的是,那些穷凶恶极的匪徒,他们早已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他们习惯于不劳而获,现在灾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根本不适应,就算回来,也会干一些坏事,然后被官府抓住。
这样的生活,是这些匪患不能接受的,虽然现在青州的治理很好,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已经习以成性,是回不去那种生活的。
所以,多数匪患依然选择留在山当土匪。
而想要消灭他们的办法,就只有全部都杀了。
只不过,想要杀掉所有的土匪,不对于朝廷来说,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还会引起更多匪患的反抗。
毕竟,这几年旱灾造成的匪患,在整个大明,其中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他们以前都是普通的农民,只是因为干旱的缘故,庄稼颗粒无收,与其饿死,还不如落草为寇,谋得一线生机。
所以,朱标第一次剿匪,虽然说是成功的,但是收获很小。
但是第二次剿匪,若是真的大举刀剑,杀的这些匪患一个不留,这其中的隐患就是造城各地匪患的大量反抗,这样的结果,是百姓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只要是打仗,受难的,最后还是百姓。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标陷入了两难。
不打,匪患又时常扰乱百姓,让百姓民不聊生。
打,又太耗人力物力,要是将这些开支用到北方的军费之中,那才是对大明最有收益的。这只是内耗。
所以,当朱标把自己的难题奏到老朱面前时,老朱也是感觉颇为头疼,他是对这些匪患恨得牙痒痒。
要是可以,他真的想现在就拿着他的尚方宝剑,去剑那些危害百姓的匪患都杀的片甲不留。
老朱对盗匪的恨,一点也不亚于对贪官恨。
不为什么,就只因为他老朱百姓出生的,对这种感觉,有着切肤之痛,以前作为农民的时候,他就亲眼看到这些匪徒杀害平民百姓,掠夺财务,对盗匪恨之入骨头。
大家都曾是百姓,却要如此对待彼此,这让老朱很是生气。
有时候,他真的就想把十万大军都派出去,不就是一小小青州地界的匪患吗,这十万大军到这里,就连青州的蚂蚁,都得一只补剩的给他揪出来。
可是,老朱在冲动之余,还是看见了朱标的建议,这些青州的匪患,也确实大多数以前度是青州附近的百姓,只是因为这几年天灾人祸的原因,为了生存,这才山当了匪寇。
要是没有这场干旱,和这些年元廷的压迫,他们也不会走这条路,还依然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百姓。
老朱自己是百姓,他知道这种无奈。
当初要是活不下去,他也不会造反的。
可是,咱家都给了他们机会,他们还是不愿改变自己身的臭毛病,难道做一个普通的百姓就这么难吗?
非要逼着咱家的十万大军,把青州地界都踏平吗?
老朱是真的不理解这些匪患,或者说他是不理解人性,人性就是这样,当习惯于一种生活之后,是很难回到正常生活的。
打不是,不打也不是。
到底怎样才能不用耗费大明的财力,就解决匪患的问题呢?
老朱颇为头疼。
这段时间,他除了准备第三次北伐元廷残孽之外,还有一个事情,让他很是费神,那就是最近海倭寇盛行,时常扰乱沿海的百姓,老朱正想派兵去围剿,但因为要准备征伐元廷,需要很多得力干将,所以一时间分不出手来。
这小小的倭寇,一只手就捏的死。
只是现在北征才是大事,不宜在小时耗费军力。
所以,一时间老朱也被这个问题困着。
虽然不想大用兵,但一想着这些匪患和倭寇,让百姓过的不安宁,就让老朱杀害心四起。
只是,要怎么不费吹灰之力,既能在不动北伐大军的情况下,又能解决寇匪问题呢?
想着这些问题,老朱不禁看向身旁。
此时站在一旁的吴公公赶紧跪下,“皇,老奴可不懂用兵和治国之策,请皇就不要为难老奴了。”
就在吴公公以为老朱要问自己时,却听见老朱道,“咱家不是看你,咱家是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一肚子坏水,就喜欢站在咱家这个位置,给咱家出谋划策。”
清明踏青快乐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4日到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