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有病就要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
其实,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种,药物也不是能够包治百病。
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医生们在疗疾祛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吃药才能医治,我们先来看两个“以怒治思”的故事。
故事一
据《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记载,齐王因为思虑过度而生疮。派人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断。
文挚看了齐王的病情,对太子说:“我可以治好齐王的病,但是,治好了齐王的病,齐王必然会杀我。”太子问文挚:“为什么呢?”
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让他发怒才能治好,但是让齐王发怒的后果就是我会被齐王杀掉。”
太子为了治好齐王的病,就坚持让文挚治疗,并且说:“如果先生治好了齐王的病,如果齐王要杀您。
齐王最爱我与我母亲,我与我母亲都会为您求情,因此请先生不要担心这个事情。”
文挚推脱不过,只好说:“行,我就拼死为齐王治病。”
怎样才能激怒齐王呢?
太子请文挚给齐王看病,文挚连续三次都不去,高高在上的齐王就很生气了。
太子第四次请文挚,文挚才去给齐王看病。
文挚到了齐王的房间,不脱鞋就上齐王的床,还故意踩齐王的衣服,齐王就更怒了。
文挚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气鼓鼓的,不回答。
文挚又以很重的使人发怒的话激怒齐王,齐王愤怒到了极点,一边骂,一边跳起来,病就好了。文挚最终仍旧因为齐王发怒而被杀。
点评:
文挚是春秋时期一位水平高超的道医,“洞明医术”,诊断准确,治疗方法恰当,治好了特殊病人齐王的病。
文挚是一个“智者”,就是拥有大智慧的贤人,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不逃避。
文挚是一个勇敢者,一个“大医精诚”的医生,为了医治患者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真正做到了药王孙思邈所说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这就是令人钦敬的“医者仁心”。
故事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以怒治妇人失眠。
有一个大富人家的妇女因过度思劳,脾虚引起失眠,两年多都治不好。
张子和看后说,两手的脉都缓慢,气血都虚,是虚证,这是脾受损引起的。
因为《黄帝内经》认为“脾主思”,他决定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用让妇人发怒的方法来治疗。怎么去激她发怒呢?
他把她的诊金收了,跟她要很多钱,大吃大喝,然后不给她开任何处方,也不做任何治疗。
妇人想,张子和这个名医太不像话了,竟然勒索她的钱财。因此非常气愤,就发起怒来。
发怒的时候出了不少汗。她怒够了、气够了,晚上累了,就睡得特别好。
这之后她也就能吃能睡,胃口也好了,最后脉也正常了。
点评:
“思之甚”就是过度的思虑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活动发生障碍凝滞,导致正气不行而气结,或者引起阴阳不调,阳亢不与阴交,晚上失眠。
而治疗的方法就是“以怒以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