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沈温的话,顾氏有些委屈,她也不是想趁机夺权,只是觉得有能力者居之。
“你的产业自然是听你的安排。”顾氏只答这一句。
“小婶说这话可见是跟我见外,我当然相信你的能力,但这样安排也是为长远考虑。”
也不是怕你夺权,咱们这群人生活在一起怎么都好说,但小一点的几个以后总要嫁娶,到那时候还能跟咱们现在一样吗?
有些事情早说清,省得以后闹起来不好看。”
沈温的话说完,顾氏才抬头看她。
“是婶想左了,婶还想着你让沈禾管成衣都没让我管,还以为婶是外姓人。”顾氏说话也不藏着掖着。
“您这说哪的话,咱们可是一家人,也正因为是珍惜一家人的缘分,所以我才这么安排。”
顾氏回过味来,也知道沈温的担忧,一家人以后没必要因为钱权起龌龊。
这事说开也就算过了,剩下的日子就是工作的交接。
现在沈家的产业养活周边的几个村子,染布需要人,纺线需要人,织布需要人,采桑喂蚕需要人,做成衣也需要人。
自从沈信一家三口搬到沈家,沈信的宅子又改造改造用来染布。
在后山的山脚又起一排房子做蚕房,村里养蚕的人集中喂养,按投入比例分成。
纺线和织布还是在原来的厂房,随着织锦订单的增加,厂房已经容纳不下做成衣的人。
索性后来做成衣的人从沈温这里领布带回家做,做好以后按件分钱。
虽说之前每个人也都在做事,但自己做事和做主管还是有区别的。
在林博他们还没回来的时候,沈温一直在指导几个人的工作,眼看慢慢上手沈温才放心。
除了指导他们工作,沈温还在盘算自己的家底。
这三年没少赚但也没少扎本,一开始沈温还能记着盈利,慢慢盈利多了她就没放在心上,反正家里彦文记账,账目不会出错。
学堂前期都是纯投钱,直到女子学堂的人陆续做事,把两个闻香阁支应起来才勉强持平。
现在沈温的家底除了一座租期百年的后山,还有镇上的两个铺子。
除此之外就是银票,三年沈温没少挣钱,但她也没少往外撒钱。
无论染布、纺线、成衣等工人都是按件算钱,所有的管事级,除了每个月的工钱以后,还有年底所管铺子或者摊子的两成分红。
也正因为沈温舍得,所以林举人挖人的时候才只挖走十几个。
对别人舍得的结果,就是三年家里的盈利堪堪十几万两。
十几万两听着虽多,但对于寸土寸金的辽城来说,还得细细盘算。
等林博送完货回来的时候,还带来一个好消息。
锦布和成衣在南边很受欢迎,尤其锦布在南方的价格哄抬到十几一匹,而且还是供不应求。
辽城有自己货道的商号闻风而动,这一翻一合就赚钱的生意,谁都想分一杯羹。
这更坚定沈温去辽城发展的心,沈家村这个地方已经负荷不了这么多的订单。
听到沈温要去辽城发展,只是问了一句钱够不够,别的什么也没说。
不过沈温也习惯了,这几年来林博总是默默支持自己的一切决定,给自己纠正方向提供帮助。
林博他们回来没有耽搁,跟往常一样把货物装好就要返程,只不过这次随行的有沈温。
沈温他们的船刚出发,就有人屁颠屁颠的跑到林举人府送信。
“管家老爷我亲眼看到他们登船的,还有一船的货。”说话的人是青山镇的一个混子,自从接到林家的信,一直在码头盯着动静。
“赏你的去喝酒。”管家从怀里掏出来一块碎银子扔给送信的人。
“得嘞,有这种事您还找我,猴子我就消息最通。”
林府的管家打发走送信的人,就转身去内院
“元宝跟着爹念书,爹给你奖励。”
“我不要!不要念书!元宝想出去玩。”
“好好好!不念就不念。”
管家到的时候,林举人正教自己儿子念书,不过小家伙不乐意,正在闹情绪,看到管家过来,就让人把闹腾的儿子带下去。
“带着小少爷去玩,仔细着点,别磕着碰着,不然扒你们的皮。”
把伺候儿子的人千叮咛万嘱咐,才让人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带下去。
“老爷,盯梢的人说沈家那丫头带着一批货已经上船了。”
“还真是瞌睡送枕头,本来想劫一批货引蛇出洞,这下好了,不用引蛇自己就出洞了。
给海河帮的人送信,按原先咱们商量好的计划行事。”
管家得了林举人的话,就吩咐手下的人往海河帮传话,随行的还有一封林举人的亲笔信和一张银票。
“疤爷,青山镇的信。”
“这写的什么玩意儿,爷看不懂!”被称为疤爷的正是刀疤,海河帮三当家的小舅子。
他将银票塞到自己的怀里,把信扔给手下,“你们谁认识字,给爷念念。”
刀疤的手下凑合着才把信念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面对沈温的话,顾氏有些委屈,她也不是想趁机夺权,只是觉得有能力者居之。
“你的产业自然是听你的安排。”顾氏只答这一句。
“小婶说这话可见是跟我见外,我当然相信你的能力,但这样安排也是为长远考虑。”
也不是怕你夺权,咱们这群人生活在一起怎么都好说,但小一点的几个以后总要嫁娶,到那时候还能跟咱们现在一样吗?
有些事情早说清,省得以后闹起来不好看。”
沈温的话说完,顾氏才抬头看她。
“是婶想左了,婶还想着你让沈禾管成衣都没让我管,还以为婶是外姓人。”顾氏说话也不藏着掖着。
“您这说哪的话,咱们可是一家人,也正因为是珍惜一家人的缘分,所以我才这么安排。”
顾氏回过味来,也知道沈温的担忧,一家人以后没必要因为钱权起龌龊。
这事说开也就算过了,剩下的日子就是工作的交接。
现在沈家的产业养活周边的几个村子,染布需要人,纺线需要人,织布需要人,采桑喂蚕需要人,做成衣也需要人。
自从沈信一家三口搬到沈家,沈信的宅子又改造改造用来染布。
在后山的山脚又起一排房子做蚕房,村里养蚕的人集中喂养,按投入比例分成。
纺线和织布还是在原来的厂房,随着织锦订单的增加,厂房已经容纳不下做成衣的人。
索性后来做成衣的人从沈温这里领布带回家做,做好以后按件分钱。
虽说之前每个人也都在做事,但自己做事和做主管还是有区别的。
在林博他们还没回来的时候,沈温一直在指导几个人的工作,眼看慢慢上手沈温才放心。
除了指导他们工作,沈温还在盘算自己的家底。
这三年没少赚但也没少扎本,一开始沈温还能记着盈利,慢慢盈利多了她就没放在心上,反正家里彦文记账,账目不会出错。
学堂前期都是纯投钱,直到女子学堂的人陆续做事,把两个闻香阁支应起来才勉强持平。
现在沈温的家底除了一座租期百年的后山,还有镇上的两个铺子。
除此之外就是银票,三年沈温没少挣钱,但她也没少往外撒钱。
无论染布、纺线、成衣等工人都是按件算钱,所有的管事级,除了每个月的工钱以后,还有年底所管铺子或者摊子的两成分红。
也正因为沈温舍得,所以林举人挖人的时候才只挖走十几个。
对别人舍得的结果,就是三年家里的盈利堪堪十几万两。
十几万两听着虽多,但对于寸土寸金的辽城来说,还得细细盘算。
等林博送完货回来的时候,还带来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