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衣和锦布的生意铺开摊子,雇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在小叔沈信家地方就不够用。
本来沈温想买一大块宅基地建起来做厂房,但村里能买卖的宅基地沈温都觉得不太合适。
要么地方太小,要么和村里人挨的近,现在村里人对沈温嫉妒的人很多,只是碍于姚掌柜和村长的话才没人找茬。
最后在林博的提醒下,想到了之前种西瓜的两亩地,之前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已经快结果的西瓜付诸东流。
那两亩田离村远,还在沈信和沈温家房子不远,离竹林还近,正合沈温的心意。
确定好了地方,就开始找人建房,一般村里建房都是找村民帮忙,也不用给工钱管顿饭,不过下次别人家里需要帮忙的话就要还回去,这就叫还工。
以前是沈温家里一家小的还不起工,现在是沈温不想欠人情,所以拖沈禾叔找人帮忙,一天十文文管两顿饭。
虽说只是一个做工的地方,沈温却不想糊弄,原本沈禾叔提议做土木房子,沈温却想盖和自己屋子一样的青砖瓦房。
这样一来,盖房的成本就要翻倍,原本三四十两银子就能搞定的事现在要上百两,不过现在的上百两对沈温来说不算事。
沈禾叔不愧是沈族长培养的接班人,不论是从雇人孤家寡人买东西各个方面来说,总能找到说话管用的人,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在辽城租房的时候沈温就很喜欢那里院子的布局,很像现代的四合院。
考虑到以后家里的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沈温决定盖一个两进的院子,沈禾叔也是去过辽城的。
听完沈温的话有些咋舌,原本青砖瓦房都要一百多两,现在还要两进,费用又要翻倍了,二百多两盖个房子,看来沈温这丫头是真挣到钱了。
不过沈禾找的人里边是专管建房的,又给沈温提了一个建议,既然地方够大,那就前边搭通做工作区,中间是十间住人的住院。
后边做院子,搭上棚子,中间用篱笆隔开,一边放织布机是锦布区,一边是成衣区,至于染色和纺线就放在工作区。
按说沈温这么大的动作老宅和村里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们现在没空找事,巴结沈温还来不及呢。
不管纺线还是成衣或者织布,待遇一个比一个好, 做工的人都是削尖了头往里挤。
织布沈温优先用上游村的人,没办法人家有经验啊,染布优先用猎户村的人,没办法人家吃苦耐劳值得信任啊。
最后沈家村的人只能抢成衣和纺线的活,虽然没有锦布和染布待遇好,但比起来其他活,一件成衣二十文的工钱也不低了,而且不耽误做农活。
连带着彦雅和彦采这两个小娃娃出门,都被别人塞很多吃的。
不过两个小人娃被沈温教的极有规矩,就连彦雅这个小吃货都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
地和人都解决了,最后就缺材料,四万枚蚕茧只够三分之一的量。
沈温只能再去上游村收蚕茧,顺便按之前谈好的栽桑田。
不过沈温去收蚕茧的时候,正赶上商铺的人也去收蚕茧。
“这批蚕茧的质量不错,我们下批这样的蚕茧再需要八万枚。”管事的趾高气扬的随意翻腾着蚕茧。
“管事老爷质量肯定是最好的,再等七天,八万枚蚕茧是有的,但这价钱能不能商量商量。”村长在一边赔着小心。
“老哥啊做人不能得寸进尺,你也不想想,这些年全靠我们收你们的蚕茧。
不然你们这山多地少的,哪来的钱养活一家老小,我们能收你们的蚕茧是林举人心肠好,不忍老乡们吃苦。”
管事的一听村长要谈价钱就变了脸色,这些愚民不敲打敲打还想造反不成。
青山镇除了自己家,虽然别人家也收蚕茧,可只有自己家蚕茧量收的多。
如果自己不收,那这些蚕茧压在蚕农的手里根本卖不出去,这也是管事的有恃无恐的原因。
“是是是,您说的是,这么多年全靠您照顾。”
“价你们这个价钱还是因为咱们长期合作你们质量还行,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定的,我们去别的的地方收都是三枚蚕茧两文。
下批的八万枚还是这个价钱没异议吧?”
如果在以前说不定上游村的人已经感恩戴德了,可他们卖给沈温的四万枚蚕茧,一枚一文的钱还在兜里没有捂热。
上游村的人不确定沈温能不能收这么多蚕茧,所以还是把希望给予在商铺的身上,不过价钱还想要沈温的价钱。
“我听说有别的人收蚕茧两文一枚。”村长的儿子到底年轻,一时嘴快说了出来。
“两文?大侄子你怕是没睡醒吧,谁家收蚕茧两文一枚你把蚕茧卖给他们吧。”管事的一听两文一枚直接拂袖而去。
管事的在心里算计好的,青山镇有能力吃下这么多蚕茧的就自己一家,到最后上游村的人还不是要乖乖的求自己收。
“管事老爷走了这可怎么办!”管事的一走,村民就炸了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现在成衣和锦布的生意铺开摊子,雇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在小叔沈信家地方就不够用。
本来沈温想买一大块宅基地建起来做厂房,但村里能买卖的宅基地沈温都觉得不太合适。
要么地方太小,要么和村里人挨的近,现在村里人对沈温嫉妒的人很多,只是碍于姚掌柜和村长的话才没人找茬。
最后在林博的提醒下,想到了之前种西瓜的两亩地,之前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已经快结果的西瓜付诸东流。
那两亩田离村远,还在沈信和沈温家房子不远,离竹林还近,正合沈温的心意。
确定好了地方,就开始找人建房,一般村里建房都是找村民帮忙,也不用给工钱管顿饭,不过下次别人家里需要帮忙的话就要还回去,这就叫还工。
以前是沈温家里一家小的还不起工,现在是沈温不想欠人情,所以拖沈禾叔找人帮忙,一天十文文管两顿饭。
虽说只是一个做工的地方,沈温却不想糊弄,原本沈禾叔提议做土木房子,沈温却想盖和自己屋子一样的青砖瓦房。
这样一来,盖房的成本就要翻倍,原本三四十两银子就能搞定的事现在要上百两,不过现在的上百两对沈温来说不算事。
沈禾叔不愧是沈族长培养的接班人,不论是从雇人孤家寡人买东西各个方面来说,总能找到说话管用的人,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在辽城租房的时候沈温就很喜欢那里院子的布局,很像现代的四合院。
考虑到以后家里的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沈温决定盖一个两进的院子,沈禾叔也是去过辽城的。
听完沈温的话有些咋舌,原本青砖瓦房都要一百多两,现在还要两进,费用又要翻倍了,二百多两盖个房子,看来沈温这丫头是真挣到钱了。
不过沈禾找的人里边是专管建房的,又给沈温提了一个建议,既然地方够大,那就前边搭通做工作区,中间是十间住人的住院。
后边做院子,搭上棚子,中间用篱笆隔开,一边放织布机是锦布区,一边是成衣区,至于染色和纺线就放在工作区。
按说沈温这么大的动作老宅和村里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们现在没空找事,巴结沈温还来不及呢。
不管纺线还是成衣或者织布,待遇一个比一个好, 做工的人都是削尖了头往里挤。
织布沈温优先用上游村的人,没办法人家有经验啊,染布优先用猎户村的人,没办法人家吃苦耐劳值得信任啊。
最后沈家村的人只能抢成衣和纺线的活,虽然没有锦布和染布待遇好,但比起来其他活,一件成衣二十文的工钱也不低了,而且不耽误做农活。
连带着彦雅和彦采这两个小娃娃出门,都被别人塞很多吃的。
不过两个小人娃被沈温教的极有规矩,就连彦雅这个小吃货都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