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上元节是游人最多的时候,加上他们费劲心思做了如此招摇的广告。
至少这名声算是打出去了。
杨凌这首词虽说不是太好,但也还看的过去。
算是给净心炭写的文案。
现代的营销手段被他用的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从街上回到铺子里已经深夜了。
李氏和苏武已经回了村子,给小两口腾出来个休息的地方。
次日一大早,杨凌朦朦胧胧听见外面吵闹的声音。
不禁起身下床,出了房门,才发现天已经大亮了。
昨晚玩的有些忘记时间,回来时已经很晚了。
苏嫣已经起床了,正在铺子里忙活,李氏和苏武也在。
小姑娘来到后院储藏室,正准备拿一些炭饼,发现杨凌站在院子里。
杨凌见苏嫣脸上堆满了笑意,不禁问她。
“一大早外面怎么闹哄哄的,可是有什么喜事,瞧你这脸上都笑出花了。”
苏嫣闻言蹦蹦跳跳的来到杨凌身边,笑嘻嘻的说道。
“夫君,外面全都是来买咱们家炭的人,铺子里都挤满了,外面还排了好长一支队伍呢。”
“人可多了。”
“还是夫君有办法,昨晚那花灯一放,整个宝应县都知道咱家的炭饼了。”
小丫头美滋滋的夸赞着杨凌。
杨凌闻言也是开心的不得了。
没想到这广告的效果如此之快,简直堪称立竿见影。
小丫头还要去给客人送炭,便不与杨凌多说,快步进了储藏室。
杨凌也跟了进去,两人抱出一些炭饼送到铺子里。
才一进门,就听见有人喊道。
“我家订一百斤。”
“我家一百五十斤。”
.....
不停的有人高喊着。
苏武一边给他们装着炭,李氏在一旁算账。
苏武额头已经冒出一层密密的汗珠,想来是累的不轻。
杨凌赶忙帮着岳父大人一起忙活,小姑娘跟着李氏一起算账。
小丫头对钱比较敏感,算起账来还是比较快的。
不到晌午的功夫,铺子里的炭便一销而空。
而新做的炭还在村子里,没有送上来。
看着外面还有许多的人,杨凌想着这销路一旦打开,那便要扩大生产力了。
送走了那些没有买到炭的人,杨凌便与苏武商量如何扩大生产力。
只是这扩大生产力,还不能盲目的一直扩张,因为他们做的是高端炭。
只有一直维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才能让炭的价格一直稳定不降。
最终几人商定出了一个方案,店铺每日出售两千斤,每人限购一百斤。
一百斤的炭用不了几日便会烧完的,如此这些人便会经常来买。
店铺一直维持在有生意的状态下,才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引顾客。
至于这产量,杨凌想的是把苏齐一家拉进来,一起做。
这样人多了便可以分工,有人去收橘子皮等香料,有人去收木材。
再多扩建几个土窑。
如此产量也就上来了。
对于杨凌让苏齐加入进来,苏武和李氏倒也没说什么。
对于苏齐的人品,杨凌觉得还是可以的。
再加上李翠翠和苏嫣关系比较好。
有李氏坐镇居中调停,整个流水线应该可以稳定的运转起来。
商定了这些事情,杨凌便集中精力准备县试了。
二月初三。
县试的日子。
....
而此刻的县尊大人正在京中焦急的等待着吏部的考察结果。
这一年他在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硬着头皮写了好久,才写出那么一封文书,递了上去,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他在任上已经待了十年了,眼看就要奔四了,却还是个小县令。
当初不少与他一同中榜的进士有的早已成了知州,更有甚者入了翰林,成为太子讲学。
却只有他在这宝应县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来,他也做了一些事情,宝应县在他的治理下。
也算安稳,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岔子。
但就是这种平平无奇的官员,才会被吏部遗忘。
最先应对吏部侍郎的是各地的知府,而后才到其下的知州,知县。
左都御史胡先,翻看着呈交上来的文书。
大多都是一些兴建设施,教化育人等等,也没有什么新鲜事。
待看到王涣的文书时,忽然被这个名字给吸引了目光。
他在京中任职,对于皇帝最近发生的事情,还是很了解的。
听闻最近有人给皇帝进献了一首曲子,而这曲子皇帝还颇为喜欢。
近日上朝的时候,皇帝的气色都好了不少。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曲子的功劳。
而且京中这首曲子还流传甚广,他也听过,确实很上头。
当他看到王涣文书中所言的事情,便就有这件事,不禁抬头看了看王涣,笑道。
“听闻王县令前不久给陛下献上了一首曲子,陛下很是喜欢,却不知这曲子是何人所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想着上元节是游人最多的时候,加上他们费劲心思做了如此招摇的广告。
至少这名声算是打出去了。
杨凌这首词虽说不是太好,但也还看的过去。
算是给净心炭写的文案。
现代的营销手段被他用的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从街上回到铺子里已经深夜了。
李氏和苏武已经回了村子,给小两口腾出来个休息的地方。
次日一大早,杨凌朦朦胧胧听见外面吵闹的声音。
不禁起身下床,出了房门,才发现天已经大亮了。
昨晚玩的有些忘记时间,回来时已经很晚了。
苏嫣已经起床了,正在铺子里忙活,李氏和苏武也在。
小姑娘来到后院储藏室,正准备拿一些炭饼,发现杨凌站在院子里。
杨凌见苏嫣脸上堆满了笑意,不禁问她。
“一大早外面怎么闹哄哄的,可是有什么喜事,瞧你这脸上都笑出花了。”
苏嫣闻言蹦蹦跳跳的来到杨凌身边,笑嘻嘻的说道。
“夫君,外面全都是来买咱们家炭的人,铺子里都挤满了,外面还排了好长一支队伍呢。”
“人可多了。”
“还是夫君有办法,昨晚那花灯一放,整个宝应县都知道咱家的炭饼了。”
小丫头美滋滋的夸赞着杨凌。
杨凌闻言也是开心的不得了。
没想到这广告的效果如此之快,简直堪称立竿见影。
小丫头还要去给客人送炭,便不与杨凌多说,快步进了储藏室。
杨凌也跟了进去,两人抱出一些炭饼送到铺子里。
才一进门,就听见有人喊道。
“我家订一百斤。”
“我家一百五十斤。”
.....
不停的有人高喊着。
苏武一边给他们装着炭,李氏在一旁算账。
苏武额头已经冒出一层密密的汗珠,想来是累的不轻。
杨凌赶忙帮着岳父大人一起忙活,小姑娘跟着李氏一起算账。
小丫头对钱比较敏感,算起账来还是比较快的。
不到晌午的功夫,铺子里的炭便一销而空。
而新做的炭还在村子里,没有送上来。
看着外面还有许多的人,杨凌想着这销路一旦打开,那便要扩大生产力了。
送走了那些没有买到炭的人,杨凌便与苏武商量如何扩大生产力。
只是这扩大生产力,还不能盲目的一直扩张,因为他们做的是高端炭。
只有一直维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才能让炭的价格一直稳定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