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日,在权力巅峰上的董卓老贼,心狠手辣,琢磨着要对袁绍痛下杀手,但他的首席智囊李儒却及时踩了一脚刹车,说:
“主公,事情还没个准信儿呢,咱们不可轻举妄动随便杀人啊。”
袁绍也不是吃素的,他手握寒光闪闪的宝剑,对着满堂文武深深一揖,然后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朝廷,
将自己的符节挂到了东门外,径直朝着老家冀州的方向逃去。
董卓转头看向太傅袁隗,也就是袁绍的亲叔叔,半威胁半商量地说:
“你这个侄子胆儿挺肥啊,不过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饶过他这一遭。至于废黜皇帝另立新君的事儿,你怎么看?”
袁隗深知形势比人强,只得顺应董卓的意思,回答道:
“您的决策自然是正确的。”
董卓接着雷厉风行,下了死命令:
“谁敢阻挠这件大事,就按军法处置!”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吓得噤若寒蝉,纷纷表态:
“一切遵从您的旨意。”
酒足饭饱之后,
董卓找来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两人密谋,问他们:
“袁绍这小子跑了,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周毖想了想,回道:
“袁绍这家伙心里窝火,要是我们现在对他穷追不舍,恐怕他会狗急跳墙。再说袁家四代都在朝廷积累了深厚的人脉,门生故吏遍布全国,万一他利用这些关系拉拢各方豪杰,聚集兵马,到时候山东地区可能就不受您掌控了。不如宽恕他,给他个渤海太守当当,这样一来他既高兴自己逃过一劫,也能安抚一下人心,对您来说更安全。”
伍琼也在旁边附议,补充道:
“袁绍虽擅长谋略,但往往犹豫不决,执行力不足,目前倒还不足为惧。不如给他个实权官职,让他安心去做官,这样既可以收服民心,也能化敌为友。”
董卓听罢觉得言之有理,当下便拍板决定,当天就派人前往传达旨意,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请皇帝登临嘉德殿,大会文武百官。
董卓手握剑柄,对众人说:
“天子昏庸懦弱,不足以统治天下。现在有一道策文,应该为大家宣读。”
于是命令李儒宣读策文说:
孝灵皇帝,早年抛弃了臣民;皇帝继承皇位,海内都寄予厚望。
但皇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恭,居丧时懒惰:失德已经很明显,有愧于皇帝大位。
皇太后教导没有母亲的典范,执掌朝政昏乱,永乐太后突然驾崩,众人议论纷纷。
三纲之道,是天地的纲纪,难道不是有所欠缺吗?
陈留王刘协,圣德伟大,庄重肃穆;
居丧时悲哀,说话不存邪念,美好的名声,天下人都知道:应该继承大统,做万世的君王。
现在废掉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归还朝政。
请奉陈留王为皇帝,顺应天命人心,以安慰百姓的期望。
………………………………………
李儒仔细阅毕策略文件后,董卓示意随从搀扶皇帝走下龙椅,强行解除其象征无上权威的国玺与绶带,迫使皇帝向他北面而跪,接受他的命令,宛如臣子一般。
同时,他还命令太后脱下华贵服饰等待进一步指示。
面对这一幕,皇帝与太后均失声痛哭,满朝文武大臣个个神情哀痛,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此时,台阶下一名大臣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他挺身而出,高声疾呼:
“逆贼董卓,竟敢行此篡逆之举,欺天罔地!我誓以热血扞卫朝廷尊严,拼死也要教训这个乱臣贼子!”
言罢,他手持类似代表身份的办公器具,径直冲向董卓,欲要与其对抗。
然而,董卓勃然大怒,一声令下,身边的安保人员迅速将其制服。
这位英勇的大臣正是时任高级公务员——丁管。
董卓恶狠狠把他拖出去处决。
话说那董卓野心勃勃,一手遮天,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他眼见时机成熟,遂悍然废黜了仅仅在位数月的汉少帝刘辩,
这位不幸的少年天子四月方登上龙椅,却在短短五个月后的九月就黯然退场,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随后,董卓另择新君,他慧眼独识,看中了灵帝中子,
陈留王刘协,这位九岁的稚子便是后来的汉献帝。
董卓扶持刘协登基,改年号为初平,象征新的统治秩序开始,但实际上却是董卓一人独揽朝纲,权倾一时。
董卓自封为相国,享受至高无上的特权,无需通报姓名即可参拜皇帝,上朝时可以佩剑穿鞋直入殿堂,无人能及他的威势与恩宠。
他的谋士李儒深谙权术之道,劝董卓应当提拔名士以笼络人心,于是举荐了当时颇具声望的蔡邕。
然而蔡邕并未积极响应,这让董卓雷霆震怒,威胁若不来朝,就要对蔡邕一族施以灭门之灾。
蔡邕听闻此言,深知董卓手段毒辣,无奈之下只能屈服,前来投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话说那日,在权力巅峰上的董卓老贼,心狠手辣,琢磨着要对袁绍痛下杀手,但他的首席智囊李儒却及时踩了一脚刹车,说:
“主公,事情还没个准信儿呢,咱们不可轻举妄动随便杀人啊。”
袁绍也不是吃素的,他手握寒光闪闪的宝剑,对着满堂文武深深一揖,然后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朝廷,
将自己的符节挂到了东门外,径直朝着老家冀州的方向逃去。
董卓转头看向太傅袁隗,也就是袁绍的亲叔叔,半威胁半商量地说:
“你这个侄子胆儿挺肥啊,不过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饶过他这一遭。至于废黜皇帝另立新君的事儿,你怎么看?”
袁隗深知形势比人强,只得顺应董卓的意思,回答道:
“您的决策自然是正确的。”
董卓接着雷厉风行,下了死命令:
“谁敢阻挠这件大事,就按军法处置!”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吓得噤若寒蝉,纷纷表态:
“一切遵从您的旨意。”
酒足饭饱之后,
董卓找来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两人密谋,问他们:
“袁绍这小子跑了,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周毖想了想,回道:
“袁绍这家伙心里窝火,要是我们现在对他穷追不舍,恐怕他会狗急跳墙。再说袁家四代都在朝廷积累了深厚的人脉,门生故吏遍布全国,万一他利用这些关系拉拢各方豪杰,聚集兵马,到时候山东地区可能就不受您掌控了。不如宽恕他,给他个渤海太守当当,这样一来他既高兴自己逃过一劫,也能安抚一下人心,对您来说更安全。”
伍琼也在旁边附议,补充道:
“袁绍虽擅长谋略,但往往犹豫不决,执行力不足,目前倒还不足为惧。不如给他个实权官职,让他安心去做官,这样既可以收服民心,也能化敌为友。”
董卓听罢觉得言之有理,当下便拍板决定,当天就派人前往传达旨意,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请皇帝登临嘉德殿,大会文武百官。
董卓手握剑柄,对众人说:
“天子昏庸懦弱,不足以统治天下。现在有一道策文,应该为大家宣读。”
于是命令李儒宣读策文说:
孝灵皇帝,早年抛弃了臣民;皇帝继承皇位,海内都寄予厚望。
但皇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恭,居丧时懒惰:失德已经很明显,有愧于皇帝大位。
皇太后教导没有母亲的典范,执掌朝政昏乱,永乐太后突然驾崩,众人议论纷纷。
三纲之道,是天地的纲纪,难道不是有所欠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