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这样一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把自己的计划瞄准今后世世代代的威尔逊是用不同于欧洲各国人民的尺度去衡量时间的。他觉得,四五个月的时间对要实现一个千年古梦的使命来说并不算多。然而就在这段时间之内,由各种不知底细的势力所组织的志愿军团在东欧四处征战,他们占据领土,整片整片接壤的狭长地带还不知道属于谁和应该属于谁呢。德国代表团、奥匈帝国代表团在停战四个月之后还没有被接待。在那些尚未划清的边界后面,各国人民变得焦躁不安起来。政治形势骤变的征兆清楚表明:明天匈牙利,后天德国,都会出于绝望而把自己托付给布尔什维克。所以外交官们迫切要求迅速有个结果——迅速缔结和约,管它公正不公正,并且要先清除掉挡在签订和约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首先要除掉滋生麻烦的《国际联盟盟约》。
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年3月3日,德国共产党总部和柏林党组织联合向柏林工人发出总罢工号召,提出“一切权力归工人苏维埃!”的口号。柏林有五天时间处于无政府状态。政府军驻柏林司令官诺斯克宣布戒严并实行军事管制。3月8日,罢工领导人宣布停止罢工,但军事管制直到3月17日才解除。在这次激进的斯巴达克派和政府军的战斗中,约有一千二百人丧生。布尔什维克(俄文Болъшевик的音译),意即多数派。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党纲、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同马尔托夫为首的少数派展开激烈斗争,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时列宁派获多数,故名。1912年在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孟什维克(少数派)被清除。以后,布尔什维克成为共产党的代名词。
威尔逊回到巴黎的第一时间就足以向他表明,他在此前三个月内所创建的一切基础在他短暂回国的一个月内受到暗中破坏而面临坍塌。福煦元帅几乎就要实现他坚持的一贯主张:把《国际联盟盟约》从和约中删除。不过,威尔逊的钢铁般决心在这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坚决不后退一步。在他回到巴黎的第二天——1919年3月15日,他通过新闻界正式宣布: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通过的决议——“《国际联盟盟约》将是和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有效。这项声明是对那种企图的第一次反击。——企图不是在新的《国际联盟盟约》的基础上,而是在协约国之间签订的旧的伦敦密约的基础上缔结对德和约。威尔逊总统现在可清楚地知道了,那些恰恰在昨天还郑重其事地发誓要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几个大国,它们一心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法国要求得到德国的莱茵地区和萨尔地区;意大利要求得到阜姆港和达尔马提亚地区;罗马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想得到它们各自的一份战利品。如果威尔逊不进行反击,那么《巴黎和约》将是又一次按照拿破仑、塔列朗、梅特涅签订掠夺性和约的臭名昭著的方法而缔结的和约,而不是按照威尔逊提出的、并被巴黎和会郑重通过的原则而缔结的和约。
福煦(FerdinandFoch,1851—1929),1918年5月就任协约国军总司令,8月升为法国元帅。11月11日接受德军投降,他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军胜利的主要领导人。战后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著有《兵法原理》等。指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英、法、意、日等国。阜姆港(Fiu)是亚得里亚海的枢纽,战前是匈牙利货物的重要出海口,南斯拉夫人认为它属于斯洛文尼亚或克罗地亚,1915年的伦敦密约把它划归克罗地亚。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在和会上提出要求兑现伦敦密约的同时又要求得到阜姆港和达尔马提亚地区(Daltien),英、法、美为了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对意大利的上述要求不予支持,不仅如此,“三巨头”还提出了一条所谓“威尔逊线”,将伦敦密约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加以缩减。奥兰多一气之下离开巴黎回国,想以此要挟,可是他的做法几乎无人理睬。1919年5月7日,奥兰多又重返巴黎和会。最后达成的《凡尔赛和约》规定:阜姆港被宣布为自由港;达尔马提亚海岸外的若干海上岛屿割让给意大利;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割让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得大量财产和人口。它从匈牙利获得整个外希伐尼亚,从奥地利获得布科维纳,从俄国获得萨拉比亚,其领土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波兰本是欧洲古国之一,自从被普鲁士、俄罗斯、奥匈帝国瓜分灭亡之后,波兰人民无时不以复国为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有利时机,因为德俄双方都想争取波兰人的支持。1916年11月5日,中欧国家已承认波兰王国的独立。1918年10月德国崩溃之后,波兰军总司令皮尔苏德斯基将军宣布波兰已是一个独立国家,他本人是波兰独立政府的首脑,并提出巨大的领土要求——恢复1772年的波兰旧有东疆,即大致在杜味拿河和第聂伯河一线。波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第一个大国,其面积几乎和德国差不多大,尽管人口尚不足三千万。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国家,完全是巴黎和会的产物,其领土主要割自德国和奥匈帝国,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当时有六百多万捷克人,将近二百万斯洛伐克人,三百五十万日耳曼人和不足一百万的匈牙利人。拿破仑一世(Napoléon,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Bonâparte),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1796年春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1796—1797年间法国为击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强敌奥地利,拿破仑进军意大利,威逼维也纳。1797年10月17日,拿破仑代表法兰西共和国在康波福米奥村(Cao-Foro,在今意大利东北部)和奥地利帝国的代表科本茨伯爵(J.L.J.Cobenzl,1753—1809)正式签署《康波福米奥和约》。和约分公开和秘密两部分,规定:奥地利承认莱茵河为法国的边界,承认法国在北意大利新建立的西沙尔平共和国,奥地利放弃对原奥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和北意上述地区的主权,瓜分原威尼斯共和国,爱奥尼亚群岛归法国;等等。塔列朗(CharlesMauricedeTalleyrand-Périgord,1754—1838),法国著名外交家。1797年起历任法国督政府、执政府外交部长(1797—1807),后任拿破仑第一帝国和复辟王朝初期的外交大臣(1814—1815)。在其任执政府外交部长期间,拿破仑利用俄国与奥国、英国的矛盾,集中打击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主力奥军,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马伦哥(Marengo,位于意大利北部)击溃奥军。奥地利被迫求和。1801年2月9日,法国和奥地利在法国的吕内维尔签订由塔列朗参与的《吕内维尔和约》,该和约确认1797年签订的《康波福米奥和约》,重申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为法国领土,承认法国的诸附属国西沙尔平(Cisalpine),利古里亚(Liguria)、黑尔维谢(Helvetic)、巴达维亚(Batavia)等共和国的“独立”。梅特涅(KlensWenzelNepokLotharvonMetternich,1773—1859),奥地利外交大臣(1809—1848)和首相(1821—1848),公爵。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各国于1814年10月—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领导会议的是奥、普、英、俄四国。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签署了总协议,总协议规定:比利时和荷兰组成尼德兰王国,重申奥地利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统治地位,使奥地利控制许多小公国;俄国得到波兰王国,普鲁士占有萨克森北部和波兹南,马耳他岛归英国所有,等等。
那是斗争十分激烈的14天。威尔逊本人不愿意让法国兼并萨尔地区,因为他把这种兼并视为是对其他各种破坏“民族自决权”的第一个先例,而且事实上意大利已经在用要离开巴黎和会进行威胁呢。——意大利觉得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法国的要求并无二致。法国的报纸大肆煽风点火,说布尔什维克主义已从匈牙利向四处蔓延,协约国的欧洲各盟国也煞有介事地说,布尔什维克主义不久将殃及全世界。即使在自己最亲密的顾问——国务卿罗伯特·蓝辛和私人顾问豪斯上校身上,威尔逊也越来越感觉到他们的反对。甚至连他以前的朋友们都劝他,面对眼前世界上一片混乱的局面,现在必须赶紧缔结和约,而宁可牺牲一些理想主义的要求。威尔逊面临着一条异口同声的阵线。而从美国敲击他后背的是,由他的政敌和竞争对手所煽起的公众舆论。有些时刻,威尔逊真觉得自己已精疲力竭。他向一个朋友坦诚地说,他已无法再坚持这种一人对众人的斗争,并已下定决心,如果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那么他就离开巴黎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