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然神色微动,现场全部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动了起来,对着各自面前的电脑操作着,发射似乎即将开始。
安悦凝视着屏幕上的数据,眼镜的反光中数字跳跃,她再次看了看表:“三十秒倒计时!”
“29、28、27...”
“...”
“5、4、3、2、1,点火!”
主控人员瞬间按下按钮,屏幕中的多个角度的摄像头被一片橙黄或是白色覆盖,短短几秒钟后,光芒消退,可以看到一个越来越小的光点逐渐升空。
“成功了!”,林欣然内心振奋,紧握拳头轻声道。
不过,升空仅仅是测试的第一步,整个控制大厅的气氛仍旧异常焦灼。
所有人都在紧盯着各项系统运行参数。
这是江铭所开发的无损凸优化技术第一次实际应用在火箭控制算法中,即使之前已经在模拟环境里测试了无数遍,众人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模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距极大,这是航天院所有人的一个共识,或者说,所有已有的控制算法都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效果,然而到了实际火箭发射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一阶段运行简报,燃烧室温度,动力系统运转良好。”
“一阶段运行简报,火箭当前推力152094N,推力转向角度12'、21'、15'。当前速度/s,一切正常。”
“一阶段运行简报,燃料消耗34.1%,相比以往消耗量降低10%。”
“一阶段运行简报,POGO振幅仅为。峰值振动幅值,不稳定持续时间29秒,拍振现象的振幅比为!”
一连串的汇报从对讲机中传出,安悦眉毛一挑,露出惊讶的神情。
这个振幅简直是异常地小,所谓POGO振幅,是在火箭升空过程中产生的纵向低频振动,主要由控制算法不断调整导致。
越不精确的控制算法,往往会导致火箭需要不断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不断损耗燃料不说,也会导致低频的震动,对于火箭的整体结构与刚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江铭的算法,竟然能将振动指标降到如此之低。
不仅如此,在燃料消耗方面,也因为调整次数较少,竟然在第一阶段内节省了10%!
这说明,这个算法极具前瞻性,在还没开始控制时已经对未来极长时间内所能遇到的情况做了预想,并找到了长期的最优控制策略。
安悦的嘴角勾起,江铭的算法在火箭第一阶段堪称完美,节省下来的燃料也为之后的回收过程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
“已确认进入近星轨道!”,忽然,对讲机里传出一阵雀跃的声音。
“各部门原地待命!”,安悦指挥道。
这一次实验,火箭并没有搭载任何卫星,仅仅是装载了与卫星同样大小与重量的配重。
因此进入轨道后,将会留给众人整整64分钟时间等待火箭绕近星轨道飞行一周,之后才是惊心动魄的下降回收过程。
众人都松了口气,皆是一副兴奋的神色。
江铭这个算法可不仅仅是让火箭震动小一点,或者节省点燃料而已。
要知道,在火箭设计领域,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的设计是在各方面权衡之后的结果。
比如火箭的外壳需要用最昂贵的碳纤维制作,如此才能达到足够的刚度在10g左右的振动幅度下不发生破损与散架。
然而这又导致火箭的耐热能力大大下降,需要在外面嵌套多层隔热层,并涂上隔热涂料。这些措施又使得火箭的重量超标,需要携带更多的燃料...
一连串的设计环环相扣,才能勉强达到发射要求。
而如今,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江铭的控制算法下变得无比冗余。
在座的各位研究员都是火箭领域的大师,此时看到这样的火箭升空参数几乎兴奋得要跳起来。
安悦也喜形于色,微微颔首。
看来,火箭的整体设计都可以再做大的调整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她脑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