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江铭正在孙教授的办公室里无所事事。
他没想到孙教授之前离开办公室让他等一下,这一等就是整整半个多小时也没回来。
他只能靠着看孙教授书柜里的航天学书籍打发时间。
终于,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江铭抬头看去,只见孙教授带着一位中年女子走了进来。
“江铭小友,这位是航天院的安悦院长。”,他殷勤地介绍道。
“院长好!”,江铭急忙放下书,从椅子上起来问好,好奇地看着这位女院长。
她不算年纪很大,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却并未遮住眼睛中透出的的锐利目光。
安悦示意江铭坐下聊,搬了个椅子坐到了江铭旁边:“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
“啊...”,江铭没想到安院长的问题这么直接,思考了一会儿斟酌道:“其实软着陆的问题我之前就有所研究,因为我本来也对控制系统感兴趣,自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软着陆最优控制的难点就在于非凸优化上,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做信息学研究的时候,利用神经网络建模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非凸问题。”
“但是随着输入维度的增加,似乎非凸的情况就变得不明显了,这令我意识到也许可以将软着陆的非凸问题当做一个更高维度的凸问题在当前可行域上的投影...”
“...后来就在机缘巧合之前,想到了这个证明方法。”,江铭的话令面前的两位教授震惊异常。
这到底是怎样的科研天赋啊,竟能直接从软着陆的最优控制联想到神经网络层面,再找到两者的共通点从而获得灵感。
孙鸿确信自己在科研界摸爬滚打的这三十多年里,从没有见过这样惊艳才绝的科研工作者。
甚至那些令他仰望的顶尖学者,都没有这样蓬勃的科研灵感。
他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叹,年轻真好啊...
“感谢你为华国的航天科学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安悦握了一下江铭的手又一触即退,搞得江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么江铭小友,我还有一个问题。”,安悦鼓起勇气,抬头看向江铭的眼睛:“你既然带着这个证明来到华国航天院,是希望做出什么样的成果呢,或者说,你希望这个证明应用在什么地方?”
“嗯...”,江铭思考了一会儿,这才一字一句地抛出自己的答案:“我觉得航天器软着陆这件事,除了载人登月或是向月球投放精密仪器和物资,其实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火箭回收。”
“火箭回收?”,安悦愣住,她作为华国航天院的掌门人,却从未想过这个可能。
不仅仅是因为之前软着陆问题未被解决因此从未想过,还因为他们这些老牌航天研究员,研究了数十年的航天问题后所产生的思维惯性。
似乎火箭就是一个带着载荷发射到太空然后就可以解体最后彻底烧毁在返回蓝星大气层途中的玩意。
这也导致华国发射卫星的总量其实并没有多少,毕竟每次发射卫星光是建造火箭,都是以亿为单位的资金消耗。
但如果,这些火箭可以重复使用呢?
那么一次卫星发射的成本就仅仅需要一些燃料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