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予马上从侧面拉出一台精密的石英振动薄膜测厚仪开始实时观测金原子层厚度。
1nm...
2nm...
5nm...
10nm...
金原子薄膜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直到20nm厚的时候,杨师姐眼疾手快地按下暂停键。
她打开气压调节阀门,随着“啵”的一声,真空仓内的气压又回到了常态。
她用镊子轻轻把二氧化硅衬底夹了出来,三人凑上前左右观看。
整个材料浑然天成,一面是致密的黑色,金原子层与二氧化硅完全生长在了一起。
材料的厚度倒是看不出任何变化,毕竟仅比之前厚了20nm罢了。
别说是肉眼了,就是钛合金狗眼也看不出差别。
“成了,这层薄膜没问题。”,杨晨予下了判断。
这意味着实验还要继续进行。
朱宇和江铭没说话,默契地一个做样品清洗烘干,一个启动了镀膜仪的仓内自清洁。
这也是做完一层镀膜后的标准流程,如果不清理仓内飘着的游离金原子,势必会影响下一次镀膜的纯度...
...
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接连奋战,终于四层膜全部镀好了。三人也是累得不行,强撑着给实验收尾,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实验台上,静静地躺着一块材料,此时也因为多层镀膜的缘故,呈现出冰冷的深蓝色。
“怎么说,测一下有没有忆阻效应?”,朱宇试着提议。
“等一会吧,先让我休息会儿。”,杨晨予搬了个凳子坐下,整个人都趴在了实验台前。
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她一直全神贯注地操作仪器,丝毫不敢与实验计划书中的内容有偏差。此刻完成实验放松下来,顿时感到一阵心累。
“那我来吧。”,朱宇拿起刚镀膜完还带着余温的样品,如同接过了接力棒一般,带着江铭走向实验室另一边。
这边放着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电脑一侧的接口上插着一根线连到一边的实验多功能电源上,两极电线从电源中连出,在电线顶端还接着两根极细的银针。
“这就是我们平时测量忆阻效应用的仪器了,它会在材料两端不断施加-3V到3V的扫描电压,并把电流数据记录下来,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朱宇显然操作过很多次这个仪器了,给江铭介绍了两句后便把材料放在基座上,并在两端插上了银针电极。
趁着仪器还在测试,朱宇打开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把屏幕挪向江铭:“你看,这都是我之前测的不同材料的磁滞回线图。”
“理想的磁滞回线应该是经过零点的一个完美的8字型,我们努力了这么多次,连0型的都少见,最好最好的一次就是最近的二氧化钛的图。”,他翻出一张图,江铭看到电脑上呈现出一个介于0与8之间的图形,中间略窄,就像是一个气球被从中间握住一样。
“我们离理想忆阻器的距离还很远,即使没什么效果也不用太灰心,就算出了一个0型的磁滞回线也足够说明你的这个材料前景很大,都能发一篇小一点的论文了。”,朱宇对江铭鼓励道。
很快,随着电源发出“滴”的一声,测量结束了。
朱宇把测量数据录入软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测量出的磁滞回线结果。
“这是!!??”,他瞬间石化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