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总说:“关于江海洋的职务,我有权定,但这节骨眼上,慎重一点没错。我尽快和其他领导沟通,争取统一意见。”
俞大猷说:“那我等您的消息。”
俞大猷刚要起身,张总示意他坐下,说,“改组的事情,想必你有所耳闻吧?”
俞大猷点头称是。张总就向他透露了一些信息。这次改组和以往不同,以往是几家国企合并成集团,通过债务重组或赦免,新的资金注入,冷灶烧热锅。这一次探索混改制,吸引社会资本入股,管理机制有很大的改变,这跟泰和的改组也有所不同。张总说,市里开了多次专门会议,研究具体办法,正在向前推进,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力争给东方谋求新的道路。
“这么改?那国企里掺入社会资本,国资占多少比例呢,国资占比少了,不成了社会资本说了算?”俞大猷颇为迷惑。
“你说得没错,这也是要探索的方面。”
“社会资本占比多了,企业性质不就改变了?他要是打发我们的工人,或者怎么样,成千上万的工人怎么办?”
“你担心的这些,正是谈判的条件。我们的工人,都是技术工人,技术资源不能外流,需要保护好他们,否则,改组失去意义。还有管理层的人数配比,都是我们的条件。允许社会资本介入,不等于撒手不管。东方的底子,说到底是国家的。”
“只怕是......”
“刚来的市委田书记很讲党性原则,那些一心想一手遮天的人,恐怕捞不到什么好处。”
“如果真的那样可太好了。”
“大猷啊,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管市里将来怎么动,你记住,一定是以为东方负责为出发点。”
俞大猷点点头,他觉得自己离着高屋建瓴这个词很远,他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不瞒你说,我的处分快下来了,我主动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堵住别人的嘴。”
俞大猷啊了一声,说,“张总,这......处分一背,改组时人事变动,您恐怕处于不利位置。”
“呵呵。”张总轻笑,“大猷啊,我记得和你聊过,我曾经很怕风吹草动,不利于我,壮志难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想法也有所改变,我的改变,深受老人家思想的影响,我很喜欢那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从畏畏缩缩,到而今迈步从头越,也算自我进步了。”
张总掏心掏肺的一席话,让俞大猷十分钦佩,又像渐渐热烈的春风,拂在俞大猷的心上,驱散了阴影和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