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王将相类1.朱温、李克用等五代帝王朱温出身低微,父亲早亡,年少时与母亲和兄弟寄人篱下,生活困苦,还常遭人嫌弃,不过地主家善良的老母亲对他颇为照顾。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朱温形成了狡猾且略带残暴的性格。成年后,他成为乡里的小地痞,无所事事。黄巢起义爆发后,朱温抓住机会加入起义军,凭借作战勇敢、能力突出,很快被提拔为大将。然而在同州防御使任上,遭遇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屡战屡败,求援无果后,朱温审时度势投降了唐朝,被唐僖宗授以官职,并赐名全忠。此后,朱温利用局势,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在军阀混战中逐渐成为东方最大的一支力量。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正式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定都开封。但他在位期间,后梁面临诸多难题。外部各地割据势力林立,晋王李克用一直与其为敌,双方争斗不断,比如在潞州等地多次展开激烈争夺,极大消耗了双方实力。内部权力斗争也异常激烈,朱温晚年荒淫无道,竟公然宣召儿媳侍寝,诸子为争宠纷纷进献家中女眷,导致宫廷内部矛盾重重。养子朱友文受宠,次子朱友珪心怀不满,最终朱友珪发动政变,弑杀朱温,后朱友珪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在内外交困之下,后梁走向灭亡。李克用则是沙陀族人,出身于沙陀族首领家族,自小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十五岁就跟随父亲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因功被封为云中郡牙将。不过他的经历也颇为波折,曾参与军士哗变杀死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后反叛朝廷,之后又多次归附、反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李克用率军讨伐黄巢,夺回被攻占的长安,凭借此功获封河东节度使,此后多年威震河东,扩展势力,成为唐末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并与朱温展开多年争霸。李克用为人重义气,对待部下也较为宽厚,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招揽了不少人才为其效力,为后来后唐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存勖作为李克用之子,自幼文武双全,精于骑射且熟读《春秋》、精通音律。李克用去世后,他继承晋王之位,积极整顿军政、严肃军纪,对内平定李克宁之乱,稳固内部;对外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长期争雄。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沿用“唐”国号,史称后唐,随后挥师南下奇袭开封,灭亡后梁,定都洛阳,使后唐成为中原霸主。但后期他开始宠信宦官伶人,诛杀功臣,皇后刘氏还干政敛财,引发多地兵变。最终在兴教门之变中,李存勖中箭身亡,后唐局势也愈发动荡。石敬瑭出身沙陀族,战功赫赫,曾任BJ(治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当时颇具权势。后唐废帝李从珂继位后对他猜忌,试图削减其兵权,石敬瑭为求自保起兵反叛,并向契丹求援,认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建立后晋。他这一割地称儿的做法遭到朝中大臣及民众强烈反对,国内内乱四起,统治根基不稳。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决定脱离契丹控制,称孙不称臣,引发契丹不满,双方爆发战争,最终后晋灭亡。刘知远出生贫寒,凭借自身才智与勇气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起初在契丹为官,后投奔后唐,因救石敬瑭有功而受器重。他并不赞成石敬瑭对契丹称子割地的做法,主张只称臣即可。后晋时期,刘知远升任BJ(治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在契丹南下时多次武力抵抗。947年,刘知远趁耶律德光北返之机,从太原出发进攻开封,建立后汉政权。在位期间,他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减轻民众负担、加强中央集权,还停止向契丹进贡,积极支持抗辽武装,赢得民心,吸引不少后晋旧臣归附。但刘知远在位时间很短,去世后后汉隐帝刘承祐未能处理好与权臣的关系,最终引发郭威叛乱,后汉灭亡。郭威本是后汉大将,在后汉隐帝猜忌大臣、试图诛杀他时无奈反叛,凭借军中威望和军事才能推翻后汉,于951年建立后周。郭威深知百姓疾苦,在位期间减轻赋税、整顿吏治,使后周国力有所增强。他去世后,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对内深化改革,招抚流亡百姓,修订制度法律,让中原地区经济慢慢恢复;军事上多次对外征战,拓展疆土,使后周呈现兴盛之势,可惜英年早逝。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这些五代帝王,性格特点各异,政治手段各有不同,他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舞台上,或推动局势发展,或因自身举措导致政权兴衰,都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十国中的知名君主王建出身低微,年少时游手好闲,甚至还做过违法的事,被捕入狱后逃脱,投身忠武军。不过他颇有智谋,势力不断扩张。公元907年,王建称帝,建立前蜀政权。在位期间,他重视贤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尊重文人学士。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赃不法;经济方面,听从建议减轻赋税,招募流亡,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前蜀成为当时较为富强的国家。同时,王建注重军事发展,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还与周边政权巧妙周旋,维护前蜀的稳定。但他后期赋税加重,也存在猜忌迫害有识之士等问题,去世后其子王衍继位,王衍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大肆挥霍,宠信宦官佞臣,导致前蜀国力衰退,最终被后唐所灭。孟昶是后蜀的君主,其父孟知祥本是后唐官员,在后唐平定前蜀后被派往蜀地任职,后凭借自身能力建立后蜀政权。孟昶前期还算励精图治,注重发展文化教育,鼓励文人创作,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艺术成就颇高;在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使得蜀地再次繁荣起来,成为较为安定富足的地区。然而面对北宋的崛起和不断扩张,后蜀最终难以抵挡,于公元965年被北宋所灭。李煜是南唐后主,他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君主,其词作风格独特,情感细腻深沉,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治国理政上,李煜却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北宋日益强大的威胁,难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位期间,南唐虽然在文化艺术方面依旧繁荣,但国力逐渐衰退,最终在公元975年被北宋攻灭,李煜也沦为阶下囚。杨行密出身贫苦,为人有勇有谋,在唐末乱世中拉起队伍,在江淮地区站稳脚跟,建立了南吴政权。南吴依托当地优势发展农业和水运贸易,百姓生活相对安稳。但杨行密死后,政权内部出现问题,权力逐渐被徐氏家族把持,南吴皇帝多成傀儡。徐知诰篡吴后建立南唐政权,初期注重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积极发展经济,使得南唐国力增强、疆土拓展。到李璟、李煜时期,南唐虽有过扩张之举,却也面临诸多外部压力,损耗不少国力,最终走向覆灭。这些十国君主,通过各自的治国举措影响着所在政权的发展走向,有的让国家繁荣一时,有的却因自身不足导致政权灭亡,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十国时期丰富多样的历史画面。3.能臣名将风采郭崇韬最初为李克用堂弟李克修部下,李克修死后转隶李克用。他做事干练、清廉自律、机警敏达,协助李克用处理军政事务井井有条,很快进入核心圈成为近臣。在李存勖掌权后,郭崇韬更是被引为心腹,军政大事皆要征询他的意见,重大军事行动也都随征。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后,郭崇韬建议趁后梁主力在黄河沿线、汴梁空虚之际,出奇兵奔袭汴梁。李存勖采纳此计划,亲率精锐与郭崇韬等名将长途奔袭,仅用8天就攻取汴梁,后梁灭亡,郭崇韬立下首功。同光三年(925年),郭崇韬又作为实际指挥者参与灭蜀战役,采取“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术,66天便迫使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名动天下。可惜后来因功劳太大,遭宦官等人攻讦,最终死于非命,令人惋惜。周德威是李克用麾下的名将,以骑射精湛、熟知兵法而闻名。在多次与朱温军队的交战中,周德威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柏乡之战中,面对梁军的优势兵力,周德威冷静分析局势,建议李存勖先按兵不动,待梁军疲惫、士气低落之时,再率领骑兵发动突然袭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带领晋军大破梁军,此役极大地打击了后梁的锐气,巩固了晋军在河北地区的势力,为后来李存勖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王彦章是后梁的著名将领,有“王铁枪”之称,因其使一杆铁枪,骁勇善战。在梁晋争霸的过程中,王彦章多次担当重任,给晋军造成不小的威胁。他为人忠勇耿直,作战勇猛无畏,即便面对晋军诸多名将,也毫不畏惧。然而后梁内部政治腐败,局势混乱,王彦章虽竭尽全力,却难以挽回后梁的颓势,最终在战争中被俘,但他宁死不屈的气节令人敬佩。李存孝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是一员猛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霸”之称,在战场上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他跟随李克用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比如在攻打潞州等战役中表现极为突出,凭借个人的勇猛多次帮助晋军取得关键胜利。但后来遭人离间,与李克用产生矛盾,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结局悲惨,其英勇事迹却一直在民间流传。敬翔是朱温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为朱温出谋划策多年,在朱温崛起以及后梁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朱温很多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敬翔的智慧,无论是应对复杂的军阀混战局势,还是处理朝廷内部的诸多事务,敬翔都能凭借自己的谋略为朱温排忧解难,堪称朱温的“智囊”。只可惜朱温后期荒淫无道,不听劝谏,导致后梁走向衰落,敬翔虽有心挽救,却也无力回天。这些能臣名将,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指挥若定,在朝堂上出谋划策、辅佐君主,他们的风采和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