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隆基也不傻。
自然知道边境的节度使,实力过于强悍。
一直以来,也在让节度使们互相制衡。
只是李隆基对自己的掌控力,有着充足的信心,对安禄山的忠诚度,也没有过多怀疑。
李隆基陷入了一种,假装看不到的情绪之中。
但现在。
这种假装看不到的情绪。
被天幕无情的揭穿!
以李隆基的政治水平,又岂能不知道安禄山的实力到底有多恐怖?
不怕知道有人要造反。
就怕知道有人造反,而这个人自己还拿他没办法!
李隆基体如筛糠的扳起手指数了数。
“安禄山!安禄山!”
“此贼的兵力,起码超过二十万!”
“太多了!朕怎么会给他如此大的权力!”
“而且全都是,在边境地区长期作战的百战老兵!”
“我大唐除掉安禄山之外,所能控制的兵力,剩下的虽然也有四十万左右。”
“但不可能将全部的边境兵力全部调回来。”
“第一时间能调动的中央军,和近距离的节度使兵马。”
“可能最多也就二十万,但在质量上……”
李隆基很不想承认。
想继续自己骗自己。
但是现在的李隆基,也必须要承认。
承平日久的大唐中央军,在实战能力上不可能是安禄山手上,那些边境老兵们的对手。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一刻。
大唐政府所能掌握的军事力量,甚至还不如安禄山这一个节度使的实力强!
“安禄山一旦起事……整个河北地区,将瞬间糜烂!”
“而河北……”
李隆基越想越觉得恐怖!
因为李隆基深知大唐关中的繁荣,可离不开对河北的打压。
河北地区,向来对大唐关陇贵族统治的体系有所不满。
而且那一带长期胡汉杂居,民风悍勇。
再加上对朝廷可能不满。
假如安禄山真的起事。
那河北的民心,到底是向着大唐官府,还是向着安禄山?
可还真就两说!
……
天幕也在李隆基的惊惧心情中,继续的讲述着。
李隆基很不想看天幕。
很不想看那些讲的安史之乱。
但是又不得不,竭尽全力的,认真的观看天幕。
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可用的信息。
就比如现在。
天幕上正在重点讲述的郭子仪。
李隆基记下了,这是绝对是一名忠诚的节度使。
然后李隆基同时也注意到。
天幕上说的皇帝。
竟然不是自己,而是李亨!
“难道说,朕在位期间天下太平?”
“而在朕百年之后太子李亨继位。”
“他胡搞瞎搞,把好好的大唐江山给搞没了,把原本没想造反的安禄山给逼反了?”
李隆基惊讶的发现。
自己心里,居然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真希望事实,真的如自己所猜想的那样。
不是自己的问题。
而是太子李亨太废物!
【郭子仪在两次收复长安失败之后,总结出了最大的问题是。】
【安史叛军那边,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支从东汉刘秀时期开始,就名闻天下的幽州骑兵,到了大唐,被安禄山调教为强大的范阳铁骑!】
【在野战中无往不利,几乎无人能挡。】
【郭子仪也在范阳铁骑的手上,吃了不少亏。】
【于是郭子仪向皇帝李亨打了报告。】
【请求皇帝,能为他调来一支骑兵部队支援。】
【这支骑兵部队正是取代了突厥,成为新一代草原霸主的回纥部落铁骑!】
【回纥部落,原本是突厥部落的小弟,长期以来和大唐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在大唐多次的对外战争中,都曾派兵和大唐合作。】
【后来更是配合大唐一起攻灭突厥汗国,并且接受大唐皇帝的册封,成为受大唐认可的草原霸主。】
【回纥,是大唐忠心的小弟,强力的打手。】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回纥部落也曾多次主动上书。】
【表示愿意派兵来协助大唐平叛。】
【而当时刚登基不久的李亨,急需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也正需要回纥的帮助。】
【在李亨刚登基的时候,就遇到了突厥余部阿史那从礼的叛乱。】
【以李亨当时的手头军事实力。】
【完全无法快速平息,这场突厥余部的叛乱。】
【甚至自己都有危险,】
【而正是借到了回纥的兵马之后,将其派给郭子仪。】
【才很快的平定了阿史那从礼的叛乱。】
【而现在,李亨急需收复长安,积攒政治资本。】
【郭子仪收复长安,也因为叛军的范阳铁骑连吃败仗。】
【在向回纥借兵这一计划上,郭子仪和李亨可谓是不谋而合。】
【请回纥出兵不是问题。】
【但雇佣兵是有价格的。】
【但虽然回纥和大唐向来比较友好,也愿意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出兵出力。】
【但人家总不可能白来。】
【而此时的李亨,手头上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赏赐。】
【于是他向回纥作出了许诺。】
【回纥出兵帮助收复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