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下意识的就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他虽然现在已经不在朝中,但是对于大明的局势还是了解的。
这打出去说着简单,但是要做起来,怕是千难万难,而以他对皇帝的了解,若是真的把这些话听进去了,说不定还真可能付出行动。
但是现在的大明国库已经够艰难了,又是北伐,又是修建顺天城的,这如果立即又要远征,怕是立即就会出现问题。
只不过他还没开口,朱瞻基就向他看了过来,不等他说话,就道:“老和尚,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放心好了,我既然把这个打出去说出来,肯定是又把握的,至于什么远征困难,还有粮草什么的,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我有办法不废一兵一卒就能把那些地方打下来,你信不信?”
“不费一兵一卒?”姚广孝还没说话,朱棣眼睛就先是一亮,随即又有些不解道:“那些地方我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即使按照你所说的那般国民软弱,极易统治,但是又如何能做到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这些地方拿下来?”
“简单啊!”朱瞻基嘴角一扬,然后道:“爷爷,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我大明目前每年会有多少囚犯?”
“多少囚犯?”朱棣闻言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朱瞻基,稍稍想了想道:“若是不算死囚的话,每年大约都会有数万作奸犯科之辈……”
朱棣数万的数字有些含糊,朱瞻基对此也不意外,他知道自家爷爷这其实也是在顾及自己的脸皮。
大明每年的囚犯数量,绝对是远远超过数万这个数字的,朱瞻基估计保守都有十万人的底线。
这不是朱瞻基在夸张什么,而是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如此,老百姓算不得富裕,法律相对来说更算不得健全,又没有后世那种几乎遍布每个角落里的监控摄像头之类的。
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没有活路的老百姓,自然会有部分胆大的人铤而走险,触犯大明的律法,而除此之外,则是每年的逃户,大明的户籍制度,特别是对于军户而言,剥削的不可为不重,这些军户为了活命,每年逃跑的便不止数万人了。
而这些逃户有没有证明,除非逃进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否则无论逃到哪里,都是免不了被抓的命运。
如此一来,大明的囚犯数量,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囚犯数量多,就意味着社会不安定,百姓不幸福,对皇帝来说,自然也是脸上无光的。
朱瞻基也懒得去戳破自家爷爷的谎话,点了点头就道:“那就算是数万囚犯吧。”
朱棣:“………”
什么叫就算是数万囚犯吧?
朱棣眼皮忍不住跳了跳,朱瞻基却没理他,而是继续道:“那么每年数万的囚犯,这些囚犯里面除了罪大恶极之辈,是等待秋后问斩的,其他的人朝廷每年单是监管他们,便需要花费不小的代价,不仅如此,还要承担一部分他们的粮食,不说别的,单是这数万人这里面一年花费的钱粮便不是一个小数字。”
“所以我的办法很简单,与其让朝廷每年去监管这他们,还不如把他们直接送到我之前所说的那些地方去,再给他们发放一些兵器,让他们和那些蛮夷去厮杀,去争夺。”
“而朝廷又不用废一兵一卒,只管每年都送去一些新的囚犯就成,等到他们打下了那些领地,朝廷再派一些人前去管理,顺便还可以带一些在大明已经失去了土地的百姓过去定居,并且还可以在当地推行我大明的文字,大明的语言,如此一来,不需数十年,那些地方自然而然便会成为我大明的领土。”
朱瞻基说这话的时候,底气很足,也很自信,没办法,这方面后世的大嘤帝国建立的日不落,在这种事情上可太有发言权了,还有号称自由民煮的美丽坚,袋鼠国等等,这种例子后世那些国家可不要太多。
朱瞻基话落,又是稍稍一顿,然后看看姚广孝,又看看郑和,随即压低了声音对朱棣道:“而且,爷爷您若是担心以后那些囚犯不听话,以后也是可以把宗室子弟分封过去的………”
后面的这句话朱瞻基说的很轻,但是落在朱棣耳朵里,却不亚于一道惊雷。
之前朱瞻基就和他说过宗室子弟的隐患问题,甚至还提出过将来带着这些宗室子弟出海。
这件事情其实已经是在他的考虑中了,只不过祖训也是规定了的,这些个王爷什么的,无故也不得返京,再加上若是贸然召集这些王爷进京商量这件事情,对于一路上的各个州府县衙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毕竟这些个王爷一个个身份都摆在那里,无论是到哪里,当地的地方官员都不可能轻视了,必不可少的各种招待,最终苦的还是当地的百姓。
因此朱棣虽然已经心动,但是也没有立即行动。
毕竟他也不是后世的满清,这大帝那大帝的,动不动就来个巡幸这儿,巡幸那儿的,那会儿管什么百姓的死活。
但是虽然有所顾虑,朱棣心里其实也是很迫切的,因为那些宗室的供养问题,确实是朝廷的一大负担,但是他又没办法不去承担。
毕竟他现在皇位之所以还坐的这么安稳,除了手里的军队之外,对待这些曾经的弟弟侄子什么的,待遇方面也确实远超建文。
但是其实这里面依旧还是有些隐患的,毕竟他得位始终有那么些名不正言不顺,最担心的也是这些宗室子弟出来闹事。
然而如果将这些宗室子弟直接给分封到那些番邦去………
说实话,朱棣这一刻确实是有些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