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袁正的改革举措也引来了蔡京派驻秀州的眼线的关注。蔡京时不时收到密报,得知袁正不仅在水利上大刀阔斧,还在教育、商贸等领域推行新政,似乎有意将秀州打造成一个更加富庶的「慈溪」。
与此同时,蔡京则在朝中密切关注着秀州的动向。他手下的耳目时刻传递着袁正在新任上的施政情况。令蔡京稍感安慰的是,袁正并未急于推行达蓬山的改革模式,而是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然而,蔡京深知,袁正此人并非易与之辈。他的一举一动,或许都在暗中为未来铺路。
然而,这些变化并未让蔡京完全放心。袁正在慈溪的成功,或许能归功于明教的支持,但在秀州这个复杂的地方,如果袁正依然能如此卓有成效,那就说明他不仅是一个明教的傀儡,而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治世之才。
蔡京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观察。与此同时,他在朝堂上通过吏部和其他亲信势力,安排了一些密探和官吏在秀州府内继续监视袁正的动向。
时间在朝廷的密切关注和两浙地界的暗流涌动中悄然流逝。数月后,蔡京再次接到密报,袁正已经在秀州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尤其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水利设施方面,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袁正并未如蔡京所料那般完全脱离达蓬山的影响。他在秀州的施政策略中,依旧能够看出一些明教的影子,只不过这些影子被巧妙地隐藏在了江南的传统治理模式之下。
蔡京心中暗自警惕,但又不得不承认,袁正的才干确实不容小觑。虽然他不愿意看到两浙地界再次成为明教势力的温床,但眼下朝廷的注意力却更多地集中在北方战事上,无暇顾及南方的局势。这让蔡京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既要压制袁正和他背后的明教势力,又不能过于显露自己的意图,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就在这时,蔡京决定采取一项更为隐蔽的策略。他暗中指示吏部,继续关注袁正在秀州的表现,同时逐渐安排一批更加忠于朝廷的官员进入两浙地区,以便在必要时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正逐渐在秀州站稳了脚跟。他所施行的改革虽未如在慈溪那般大刀阔斧,却也逐渐渗透到地方治理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与达蓬山的密切联系,时常派人往返于秀州与慈溪之间,暗中交流信息。
秀州的百姓逐渐感受到了袁正带来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并非翻天覆地,但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定,民生有所改善。袁正的声望在当地逐渐提升,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的局势中。
然而,随着袁正的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地方势力开始联合起来,对他的新政暗中抵制。他们散布谣言,指责袁正用苛政压榨百姓,甚至暗示他与明教有染,意图谋反。这些流言逐渐传到了京城,引起了一些朝中大臣的关注。
蔡京自然也听到了这些传闻,他决定暂时不加干涉,静观其变。他知道,一旦袁正在秀州引发更大的风波,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将其彻底打压甚至除去。然而,他也知道,如果袁正能在这样的压力下继续推进改革,并取得成功,那他就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对待这个潜在的对手。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袁正深知,蔡京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而他,则必须在朝廷和明教势力之间,找到一条生存之道。
至于未来,袁正心中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但在这之前,他必须继续隐藏自己的锋芒,积蓄力量,等待一个适合的时机,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在宣和五年的年终,秀州府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水利设施的改善让全府的农田收成大增,商贸也逐渐繁荣起来。百姓对袁正的支持日益增长,地方势力的阻挠也逐渐失去效果。
然而,袁正心中明白,他的每一步都在蔡京的密切监视之下。秀州的风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他需要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保全自己,也保全他所效忠的明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正的改革能否继续推进,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否会因此动摇,一切仍是未知数。江南的风云变幻,正如暗流涌动的河流,带着无尽的危险,也带着无法预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