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太上皇都不允许,所以永和帝的那场恩科就没有搞成,现在永和帝回想起来更加的痛恨自己的父亲太上皇了。
虽然恩科没有搞成,但是永和二年也就是江文莲他们一届的科举,虽然只有江文莲明面上向永和帝投诚。
但其他近300名进士,明面上也是永和帝的门生,所以他们基本上只要不是涉及自身的利益,都会选择卖永和帝和他岳父一个面子。
毕竟现在永和帝已经是皇帝了,而且只要不出现什么重大的意外,永和帝是基本不可能被废的,所以现在卖一个面子对以后的仕途有大大的好处,下一场殿试是永和五年,也就是王喜文要参加的那一场科举。
永和帝也打算从现在开始布局,永和帝身边能相信的人不多,夏守忠是一个,江文莲算半个,剩下的就是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几个太监。
对于其他人,除了自己的皇后以外,永和帝是真的一个都不敢相信,谁知道他们是哪方势力安插到自己身边的。
永和帝现在打算找人到京城里,与四王八公十二侯,他们接触,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一旦永和帝都到了四王八公十二侯的支持,那就相当于得到了整个开国势力的支持,四王八公十二侯在整个军队当中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太上皇就是靠着四王八公的存在,才依旧把握着整个朝堂的权利,哪个皇子得到了四王八公的投靠就相当于得到了军权。
得到了军权就相当于得到了半个江山,太上皇年轻的时候就是得到了四王八公的支持,才登上了皇位,现在太上皇成为太上皇之后,对于四王八公是又忌惮又喜爱。
忌惮的就是四王八公在军队当中的势力,喜爱的就是四王八公一支持自己没有二心。
虽然其中有几家在之前太子政变的时候被处理掉了,但是太上皇也只是把他们家的爵位给没收掉,你把他们家的家产成功了之外,并没有危及他们的生命。
要知道四王八公虽然经常内斗,但对外还是一个整体的,而且他们清楚的知道唇亡齿寒的典故,所以他们平常内斗的再怎么严重,但对外都是一体的。
而且在这个年代,经常各个大家都都会互相借钱银子,而且他们为了后代的影响,一般都会在其他人家里放一些银子。
那等到他们家族没落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凭着这个缘故,到其他人家里那一笔银子,作为东山再起的资本。
向原著中甄家往贾家里放银子就是这样的,一般保管银子吞没两三成是十分正常的,取银子的人也不会计较。
这也是为什么各个世家愿意帮其他人保管银子的原因,都是是给了保管费,并用自己家的信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