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来的年轻场长揉了揉酸胀的手腕,昏花的眼睛,喝了口水缓解口干舌燥,问一旁的秘书。
秘书挤出人群,来到办公室外面,看着排满长龙的队伍,回来汇报说:
“大约还有70人。”
“还有这么多?”
新场长满脸愁苦。
眼看着他刚上任,还没大展身手,员工都快走完了,新场长是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还继续签吗?”秘书小心试探地问道。
年轻地新场长揉了揉了,无奈的叹了口气,说道:
“签!”
心中虽然无奈,但他也不敢真的去楼上找陈泽理论。
来之前家里是再三交代,要好好跟对方相处,多学多问,学习对方过去成功的经验,不要辜负家族耗费大量为他辛苦争取的宝贵资源与机遇。
他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对陈泽这个新场长兼同乡,一直以来也很尊敬,希望对方能传授自己一些经验。
而陈泽对他也不错,他来之后直接就将大权交给了他,没有任何不舍,对于场内的大小事务及管理经验也没有藏着掖着,全部倾囊相授。
如今面对陈泽的这点最后要求,新场长虽然有些无奈,不希望失去员工,但最终还是忍痛同意。
几天前他已经就这个问题找过陈泽了,
他的原话是:“陈泽,真的不能再放人走了,在这么下去人都走完了!”
而陈泽的回复是:“要走的人留不住,既然迟早要走,又何必强求,索性让愿意走的走完,剩下的人也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免得陆陆续续地走,影响动摇那些本不该走的人。”
他觉得有很有道理,听着是那么一回事,最终同意了。
毕竟员工走了,还可以在招,林场福利好,愿意进林场的本地人还是不少的,而且走的知青相对他知道的其他地方,还不算是很多,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他当时欣然同意。
——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现在后悔!!!!!
陈泽真是个大忽悠!!!!!
......
陈泽在林场忙活了月余,忙完知青的事情,交代完之后的安排,算是彻彻底底完成了交割,正式退出林场的权力中心,自此林场的事务在于他无关。
只剩下肖红目前还担任一定的植物,不过后续也会辞职离开。
到那时,他基本就和鹿原林场彻底说再见了。
即使新场长在他离开后清理他以前的人脉,关系,他也无法进行干涉。
时间进入1979年6月份,
第一,第二批知青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离开,就像是后世在校很久的学生放假回家,拉着行李箱出宿舍,校们,坐上公交,踏上归途。
不过,不同的是,他们这批知青离开家人的时间更久,是三年,五年,八年,九年,甚至是十年......
来时匆郁,一列青春少年血;归时挺立,一身风霜近乡怯。
而陈泽,也真的要和这个地方说告别了。
他要回到张家屯,跟即将奔赴四方的朋友说再见,跟另一个等待他的女人说告别,跟......
从林场到张家屯的路还是那一条,这条路陈泽七年风雪天和朋友们走过很多次,不过这次格外的快,可能是路平坦了不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坐了车。
很快车子到了张家屯,陈泽下了车送别了司机。
张家屯这些年变化也不小,许多人家把原本的土坯矮房换成了砖瓦房,道路扩宽了不少,人丁也兴旺了不少。
这些年张家屯大多数人家的都成为了林场员工,大多是负责砍树和养参,收入都不低,日子也都过得不错。
路过村子三爷儿媳家小卖铺时,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妇人们,在阳光下晒暖儿,有的在嗑瓜子,地上一堆瓜子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的在奶孩子,这年代就是这样,年轻的妇人根本不避人,即使有的女知青和陈泽还认识,陈泽记得前世那个年代好像也是如此,不知道这样情况什么时候渐渐消失的,奶粉?
还有的在交头接耳小声说着什么,都在这种地方了,还窃窃私语,显然不是能大声吆喝的八卦。
陈泽凑近,咳咳,路过,听到三爷家小儿媳妇捂着嘴,把头埋在凳子底下说道,
“我就说不该让那丫头走吧?还不信,这下不回来了吧!”
“唉,这谁能想到啊!”
“要我说真是白眼儿狼,亏得老陆每天早上天不亮去给她儿媳妇灌羊奶,真是喂不熟。”
“我一看那丫头就不个安分的。”
“就是可怜了张远和俩孩子,一大男人跑了媳妇儿,听说天天在家里喝酒,前两天他爹说了他两句,跑到外边儿喝,差点儿冻死在外边儿。”
“班儿班儿不好好上,让组长骂了一顿,现在天天喝酒,都不成人样了。”
“哎呀,陈泽回来啦,最近倒是很少见你!”
窃窃私语的几人注意到凑过来的陈泽,像是被老师逮到的学生,立刻停止交谈,挺直腰板儿,跟陈泽打招呼。
“婶子好,大姨好,最近场里事情多,太忙了,回来的晚。”
“哎,那是忙,都是场长了,是得多忙。”
“是啊,场里的事情多多啊。”
“忙点儿好,忙点儿好,你多费心为人民服务,大家也好跟着你享福。”
“哈哈,是啊,婶子们看好你。”
......
大家都很热情,甚至不知道陈泽一个多月前都已经卸任了,还以为陈泽是刚从副场长升任为场长,日理万机,却不知道陈泽马上都走了。
不过,陈泽也没解释,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块金砖...咳咳,陈泽和大姨们聊了两句没有边际的话,便离开了。
其实,看到大家能晒着太阳聚在一块闲聊,代销点大姨大妈小媳妇的团体规模越来越大,陈泽反倒是有些高兴。
这倒是说明张家屯村民的日子在越来越好,不用每个人出来工作,也能养活整个家庭。
干的活少了,负担轻了,收益多了,人更幸福了。
不用有活没活都在地里磨洋工,把人困死在岗位上。
(本来这一章就结束的,但没写完,应该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