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路,白俄公寓。
傍晚时分,陈迁拎着公文包回到公寓楼。
一楼走廊,白俄老太太正在和侄子一起给住户送晚餐,见陈迁下班回家热情的打招呼,陈迁笑着回应。
正欲走上楼梯,老太太用俄语叫住陈迁,从她房里用竹篮子从来刚刚烤好的面包。陈迁以为是要强买强卖,准备掏钱时却被老太太笑着拒绝,让陈迁带回去吃。
刚刚烤好的面包带着浓郁麦香,松软可口,十分美味。
走到门口,随手在报纸栏里拿出订阅的几份报纸,分别是《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沪上晚报》,每月只需两元,会专门有送报的邮递员每天将当日报纸送到家门口。
开门走进,打开电灯,陈迁坐在卧室书桌上一边品尝面包,一边阅读着当日报纸。
在这个信息匮乏的年代,除了看报纸和收听电台,基本没有其他获取外部信息的来源。
毫无例外,头版都是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登报发表的挽言,对于豫才先生的离世感到悲痛,还有对家属寄去的钱财数额。不过豫才先生早已在遗嘱中写明不收取一文钱,但是老朋友除外。
还有《中央日报》,在其副版一角刊登昨日发生在沪江大学的学生冲突事件,颠倒黑白将此次事件称为对于爱国学生的暴力欺凌,事实真相应该打一个问号。
拿起《沪上晚报》,陈迁的目光聚焦在版面夹缝中的喜帖广告。
‘恭贺林先生与朱女士喜结良缘,不日将回乡举行婚礼,若有朋友祝贺不必来沪。’
这是一条联络暗号,是来自李屹然寻求见面的暗语,按照约定在刊登联络暗号后,陈迁会于二十四小时内前往联络点见面,超过二十四小时后,李屹然会在《申报》刊登一则讣告。
若陈迁依旧没有于二十四小时内与他见面,便启用紧急预案,疏散撤离陈迁知晓的任何联络人员。
四十八小时后,陈迁如果想要联络李屹然,需在每月八号、十五号、二十三号前往北火车站购置一张前往嘉兴的火车票,之后便有人出现联络他。
联络方式不确定,也许是邮递信件,也许是大马路上直接叫自己,任何可能都会出现,这是一整套的甄别审核预案,期间出现任何意外都会导致联络失败。
看了一眼腕表,现在还有时间。
陈迁取下自己的配枪,这是特务处配发的手枪,一旦出现意外用这把枪自卫反击会造成麻烦。
这年头可是有枪弹痕迹检测技术,当年在洪公祠培训班的时候,侦察课的老师上课时还特意炫耀过,说是从美利坚国引进的新技术。
走去衣帽柜,陈迁将衣柜里放置的棉被铺盖搬走,拉开下面的暗盒,里面用防水油纸紧紧包裹一把纳甘转轮手枪,以及一百发子弹、手榴弹两颗。
暗盒里还有三根小黄鱼,陈迁将贪污受贿,还有每月闸北组送来的孝敬全部换成小黄鱼。
剥开油纸,陈迁检查一下手枪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上弹后别在腰间,又拆开手枪弹盒取出二十发埋头弹,拿上小黄鱼贴身放好。
一直等待至凌晨,黑夜中悄悄关上房门,蹲下身在将一根细小的树枝竖着靠在门上,一旦有人开门而入,树枝就会倒下。
走出公寓楼,陈迁并没有离开,而是绕着公寓楼附近转悠两圈,这才离去。
从赫德路离开,陈迁一路十分小心,时不时走进一个巷子绕上一圈回到原地,周而复始三次后确定没有人跟踪自己。
约定见面地点在平凉路的一个民居,距离赫德路不过半小时路程,陈迁却走了一个多小时。
几番周折来到平凉路附近的巷子外,陈迁拿起手电筒看了一眼巷子口墙壁,墙上用白色粉笔画了一个记号,代表李屹然还在这里,如果不在,记号将会被抹去。
没有多想,陈迁转身离开,倒转回上一个巷子,走进去。
记号与联络点并不在一处,陈迁也是佩服这些红党的脑瓜子,都是被特务们逼成这样的,都活成惊弓之鸟了。
走进上一个巷子,陈迁往前走了约四五十米远,右转拐入另一个小巷,终于来到一户民居外。
陈迁并没有第一时间敲门,而是捡起一块石头用力丢向屋顶,屋内静谧无声,数息之后陈迁站在门外学了一声猫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