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的这些目的都是为了吸引唐军的注意力。
命令下达后,叛军诸将快速行动起来。
果然他的这一系列的动作把封常清等人都迷惑住了。
第二天安禄山亲领叛军主力进攻抵灵昌郡,这灵昌郡正是黄河防线的弱点。
此时灵昌郡只有不到三千兵马,安禄山派人劝降。
灵昌郡太守下令杀死了派来劝降的使者。
安禄山大怒当即下令攻城,灵昌郡太守带领守军拼死抵抗,但双方实力实在差距悬殊。
仅仅半日功夫安禄山就拿下了灵昌郡,城中三千守军全部战死。
得知消息的封常清大惊,当即亲领三千骑兵来援,防止叛军渡河。
并派人通知张介然让其领兵增援陈留。
黄河与长江不同,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几乎没有通航的能力。
这个时代正处于气候温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会结冰,但冰层并不厚,并不足以供人马通行。
原本以封常清的计算安禄山叛军至少也要两天才能收集到足够的船只渡河。
但没想到的是,叛军很快就在黄河边上拣到了许多野生的小船和木材。
安禄山下令用绳子把小船链接在一起,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仅仅半日就搭建好了浮桥。
封常清的领兵抵达黄河边时,安禄山的叛军主力早就已经渡过了黄河,并设下了埋伏。
好在封常清也非等闲之辈,发现情况不对,立即退兵。
安禄山下令追击,奚人骑兵首先出击,封常清却是突然来了一个回马枪。
奚人骑兵猝不及防被打了一个大败,损失了近千人。
封常清知道以自己手中这三千兵马是不可能阻挡住叛军的,随即下令退守武牢。
安禄山此时也弄不清楚封常清手中有多少军队,因此并没有派兵追击。
不过这个时候黄河天险被叛军所破,唐军已经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于此同时,太原唐军在王承业的指挥下也发动了对井陉关的第一次进攻。
此时井陉关不过只有数千守军,若是能够夺取井陉,那么河东大军就可以直接进入河北,切断叛军后勤补给。
不过王承业却是一个银样蜡枪头,空有名士之名,实际上却是一个庸将。
抵达井陉后,他自认为手中皆河东精锐之兵,以为井陉唾手可得。
当天夜里,天上飘起了雪花,王承业以为这样的天气下大军定然无法作战。
因此放松了警惕,自己也喝的酩酊大醉。
谁曾想他军中的情况早就被人透露给了叛军。
叛军主将李钦亲自拣选八百精骑在黎明之前冒着风雪对唐军大营发起了突袭。
黑夜之中,唐军不知有多少敌军经过,惊慌失措之下,发生营啸,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天明之后,叛军对唐军发起全面进攻混乱之中的唐军再次大败。
王承业的战马都被叛军所射杀,还是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才活了下来。
太原唐军经此一败,一路退回太原。
这一战让李峘辛苦训练的精锐几乎丢了个干净。也让太原暂时失去了进攻井陉的能力。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二日,安禄山下令进攻陈留。
为了鼓舞士气安禄山下令一路之上所夺财物尽归士卒所有。
叛军士气大振,但沿途百姓可就遭了殃,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所过之处,鸡犬不留。
十二月四日,叛军主力十万大军兵临陈留城下。
此时张介然才刚刚抵达陈留,手中也只有万余新募之兵。
在得知封常清退兵武牢之后内心也动摇起来。
这时他的副将劝说道:“节帅,以我等万余疲弱之师,不过是以卵击石,不若先行退兵,留有用之身再做他图!”
张介然被说服了,当即下令退兵。
张介然退兵后,陈留上下皆是一片颓丧之气。
原本一直主战的太守郭纳也丧失了心气。
十二月五日,陈留太守郭纳向安禄山献城投降。
……
就在安禄山渡过黄河之时,李恽也领兵抵达了云州城下。
面对李恽的大军,大同守将高岩秀知道自己不是李恽的对手,因此他决心坚守不出。
大同曾经是北魏的首都,城池高大坚固,防御设施完善,自建城以来,就以易守难攻而著称。
大同城市一座完全不逊色于北京太原的坚城,城高达12米-厚度达到5米,城墙外部分布着96座高18-20米塔楼。这些六数十座的防御用的箭塔,彼此间隔四十步,恰好是大部分弓弩的有效射程。
攻占任何一座箭塔,都可能面临至少两座临近箭塔的压制。
城外还有宽达四十步的护城河,护城壕内侧则是1.5米的防御胸墙,可以供守军在此阻击尝试填埋护城河的敌人。
城内整整储备了一年半的粮草。
为了抵御朔方大军,叛军还在城墙上布置了数以百计的床弩,就连重型配重式投石机也有数十台。
在高岩秀看来自己的大同城可谓固若金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