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战双方此时竟然没有一个人退缩。
李恽此时也是根据战场上的情况不断调整战术,力求在混乱中找到突破口。
他观察着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敏锐地捕捉到敌军的动向。
他命令骑兵绕到敌军侧翼,发动突袭,同时派遣弓箭手压制敌军的攻势。
唐军炮兵也是不断的向叛军后阵开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叛军一线的士兵渐渐伤亡殆尽,唐军也终于占据了上风。
“大唐万胜!”
士兵们士气高涨,一波接一波地发起进攻,将叛军逼得节节败退。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士兵们的体力逐渐耗尽,但没有人愿意放弃。
夜幕降临,战场上依然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崔乾祐率领残部撤退,心中满是不甘。
他深知,这一战虽然没有彻底失败,但自己军队的士气已经被严重打击,更关键的是,这一战自己手中范阳起兵时的老兵已经消耗殆尽,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李恽此时也没有下令追击,今日这一战,唐军同样伤亡惨重,死伤不下于三万。
第二日知道已经不可守的崔乾祐主动放弃了函谷关,向南退却。
不过李恽早就对此有了预判,早就已经在其行军的道理上布置了一支伏兵。
崔乾祐军刚刚抵达此地,伏兵尽出。
此时叛军的士气正是低落之时,突遇唐军突袭,一下子就陷入混乱之中。
这时李宁又领骑兵对叛军中军发起冲锋。
已经陷入混乱之中的叛军如何能够抵挡,竟然一下子被唐军骑兵给截断成两截。
这时李宁发现了崔乾祐的所在,当即重整队形,向崔乾祐发起了冲锋。
崔乾祐见状知道逃是逃不掉了,随即也带着手下衙军发起了反冲锋。
两支骑兵交错而过,拥有严密阵型的唐军骑兵一下子把崔乾祐的衙军冲的七零八落。就连崔乾祐也受了重伤。
“杀!”
得势不饶人的李宁再度调转马头向崔乾祐杀来。
崔乾祐的身边只剩下寥寥几名亲卫,他们拼死护住主将,但终究难敌唐军的猛烈攻势。
李宁的长枪如龙卷风般扫过,将最后几名亲卫一一挑落马下。
崔乾祐见大势已去,只得咬牙切齿地拔出佩剑,准备做最后的抵抗。
李宁的战马如闪电般驰骋而来,长枪直指崔乾祐的胸膛。
崔乾祐挥剑格挡,但力道已衰,长枪轻易穿透了他的防御,刺入他的身体。
崔乾祐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战袍,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
李宁没有理会扑倒在地的崔乾佑,而是跃马向前,一刀把叛军的大纛给斩断。
“大唐万胜”
“唐军威武!”
跟在李宁身旁的士兵一个个兴奋的高呼起来。
此时战场上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败了,败了!”
见己方的大纛倒下,不少叛军不禁惊慌失措的呼喊起来。
与之相反,则是唐军的士气大振。
随着崔乾祐和其大纛的倒下,叛军彻底崩溃,纷纷四散奔逃。
李恽见状,立即命令士兵们追击溃军,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全军突击!”
“呜呜呜……咚咚咚……”唐军的号角和战鼓声越发激昂。
整片战场到处都是溃散的叛军。
许多人为了逃命,甚至挥刀砍向挡住自己去路的同袍。
叛军士兵死在自己人手上的甚至比死在唐军手上的更多。
唐军骑兵则从两翼不断的驱赶收割叛军的生命。
战场上,唐军的旗帜高高飘扬,似乎宣告着这场胜利的到来。
出乎李宁意料之外的是,那崔乾坤竟然没有死。
收到消息,李宁也大感意外,他想了想命军医给那崔乾佑包扎了伤口。
随后命人用牛车把崔乾佑送至李恽处,与其一起的还有三万多被俘虏的叛军。
半路上那重伤的崔乾佑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此时的崔乾佑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生气。
一直到傍晚之时,见到其他被俘虏的叛军将校之后,他才终于恢复了一些生气。
晚上躺在牛车上,看着满天的星光,崔乾佑不禁想到了自己这一生。
崔乾佑回想自己这一生,越想越不甘心。
“某不甘心啊!”
“不,我还不能死,我一定要活着,我还要让博陵崔氏匍匐在我的脚下……”
想到这里,崔乾佑终于主动向看守自己的士兵要吃食。
用过饭食之后,崔乾佑沉沉睡去。
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日一早队伍继续上路,此时的崔乾佑也完全恢复了生气。
“见了李恽,某该如何呢……”
一路上崔乾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昨天的他一心想求死,现在的他却一心想求生,他还没有完成他的梦想。
午时一刻左右,俘虏队伍终于抵达了李恽的大营。
作为叛军五位一字王之一,又是叛军有数的名将,崔乾佑自然是第一时间被送去见李恽。
“罪臣崔乾佑叩见秦王殿下!”
随都没有想到崔乾佑一见李恽就一下子跪倒在地。
李恽看着匍匐在自己面前的崔乾佑不禁在脑海中回忆起其资料来。
这崔乾佑乃是博陵安平人,乃是安禄山部下名将,出身博陵崔氏破落之家。
骁勇善战,进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幕府。
参与发动叛乱,带兵攻取洛阳,大败名将封常清。
先后发动灵宝之战、潼关之战,打败并俘虏名将哥舒翰。
替叛军攻取潼关和河东郡,屡建功勋。
原历史上其战绩更加辉煌,多次击败被称为中兴名将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并夺取了河东郡。
安禄山死后,孤立无援的他被郭李二人联手击败,后投奔安庆绪,被授天下兵马使。
在安庆绪手下,其还赢得邺城之战的胜利,击败六十万唐军,几乎耗光了大唐的元气。
好在不久之后史思明发动政变,随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一同被杀。
如果其不死,大唐想要平定叛乱,说不定还得再晚几年。
崔乾佑见李恽久久不言,担心李恽会杀了自己。
当即再次叩手道:“罪人,罪莫大焉,然罪人也有可用之处……罪人请为殿下门下走狗!”
周围所有人闻其言都是面露鄙夷之色,谁都没有想到被称为叛军第一名将的崔乾佑竟然会是这番模样。
李恽也不经意的皱了皱眉,崔乾佑此时的表现与他获得的情报资料差别实在是有点大。
“据我所知崔将军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今日何故如此!”
李恽面无表情的问道。
此刻李恽心中已经决定若是崔乾佑敢虚言相骗,那就送他去见泰山君了。
崔乾佑低头道:“小人现在还不能死,小人虽然出生于博陵崔氏,不过小人与博陵崔氏之仇却是不共戴天……”
随着他的讲述,李恽也渐渐明白他与博陵崔氏的关系。
李恽一边听着崔乾佑的述说,一边也在心中不停的衡量。
博陵崔氏乃是五姓七望之一,也是未来李恽必然要打压的势力之一。
留着这崔乾佑确实还是有些用处的,不过这崔乾佑用着也并非没有风险。
待崔乾佑言罢,李恽吩咐人先带其下去,随后又命人送来了崔乾佑的详细资料。
看完崔乾佑的详细资料,李恽突然想到了葛洪《抱朴子外篇·务正》中的一句话。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李恽叹息一声,“人无完人,各有优缺啊”。
“太宗皇帝能用欲杀自己之人,汉高祖刘邦同样能人尽其才,某又为何不能用一区区崔乾佑!”
这时已然下定了决心收崔乾佑为己用。
做出决定之后,李恽一下子感觉心情也舒畅了起来。
此时他也感觉有些疲惫了,因此放下公文,站了起来。
“走,陪我走走!”
李恽唤了护卫在身旁的刘兴一声。
刘兴答应一声,陪着李恽走出了大帐。
夜幕再次降临,李恽站在函谷关的废墟上,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