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李玚也道:“父王,薛先生所言甚是,那李恽为了夺取洛阳必然会与叛军大战,如此咱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李恽若胜,咱们可以依托江淮割据东南,李恽若败那咱们就进军蜀中,如此可与李恽、安庆绪三分天下……”
李璘此时心中在做着剧烈的心理斗争,“可是南方除了李峘还有郭子仪和李巨啊!”
薛镠拱手道:“殿下不必担心,虢王手中不过区区万余兵马,破之易也……郭子仪军虽强,但不过是一支客军,只要断其粮草,其必不攻自破……”
薛镠的一番话终于说服了李璘,第二日李璘接连向自己管辖地区下达了数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自然是扩军,他要求各郡在一个月之内征兵五万,并给各郡分配了任务。
第二道命令则是命扬州大都督李峘到江陵来述职。
第三道命令是增加今年一成的赋税。
接着他又秘密下达了一个命令,暂停向郭子仪军提供粮草军械。
李璘这几个命令下达后,立即让作为江陵长史的高庆松感觉到了不安。
高庆松在江陵也是地头蛇了,很快他就打探到了李璘的计划。
从这也可以看出李璘集团行事不密,如此怎么可能成事。
这也是高庆松对李璘的判断,在他看来李璘想要割据江南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仔细思量一番后,高庆松最终选择了朝廷一方,他先是派人前往扬州通知李峘。
接着又假装病重,让自己的儿子向李璘禀告欲回乡养病。
对此李璘自然也是有所怀疑的,李璘随后命李玚带着大夫前去江陵长史。
表面上是慰问老臣,实际上是想探查高庆松是真病还是假病。
“大夫,高长史的身体如何?”
李玚让自己带来的大夫检查完之后,立即出言询问。
那大夫其实刚才一诊脉就知道高庆松身体根本就没有病。
不过他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此时可不能乱说话,一旦说错话,那可是会让许多人掉脑袋的。
他揪着自己的胡子假装在思考病情,但实际上却是在心中反复进行衡量。
就在李玚快要失去耐心时,那大夫终于开口了。
“殿下,高长史这病确实怪异,实乃在下行医几十年所未见……”
“喔,还有这样的病!”李玚看向躺在榻上的高庆松,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时高庆松之子,高淼上前道:“敢问大夫,家父之病可能治?”
“高长史之病,虽不能治,但可调理……此病切忌劳累动怒……在下开一个调理的方子,先用上三个月看看效果……”
“多谢大夫!”高淼躬身一拜。
“来人取十匹帛,二十贯钱来!”
“多谢郎君!”
在那大夫的协助下,高庆松终于成功的骗过了李玚。
第二日高庆松再次让其子高淼向李璘告病。
这一次李璘没有怀疑,当即同意了。
离开江陵城之后,高庆松让人假扮成自己的样子,由高淼护送着继续回乡。
他自己则乔装打扮一番后,准备顺长江西上,然后前往长安。
……
李璘在谋划割据东南之时,李恽主持的第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也顺利结束了。
李恽从中挑选了五十二人加入自己的秦王府,比计划多了四人。
最终王府长史乃是由李样兼任,王府司马则由李宁兼任,录事参军为王维、功曹参军为薛琮、仓曹参军为刘禹、户曹参军孙通、兵曹参军张栩。其余人则担任王府其余属吏。
有了这批人的加入,李恽的秦王府总算是可以正常运转起来。
到了此时,李恽手下已经有了两套人马,一套就是大元帅府,另外一套就是秦王府。
按照李恽的计划,这两个机构,正好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大元帅府负责对外,秦王府则负责内部,其主要作用是负责督察和情报工作。
正是因为如此李恽才会让李样兼任王府长史,由李宁兼任王府司马。
完成这些之后,李恽又开始对亲事司和缇骑司进行改组的扩充。
最终亲事司更名为秀衣卫专事情报侦查工作,统领称秀衣御史为从三品上。
缇骑司更名为锦衣卫专事督察官员不法,严肃军纪之事另外还附有护卫秦王府之则,统领称督察御史,同样为从三品上。
两卫的构建大致相同,在御史之下有左右指挥使各一人,另外还有长史一人。
再其下为十八司,每司下设五到六个厅,每厅下辖若干个百户,百户下为队,队下为伙。
首任秀衣御史出人意料的并没有交给李样,反而是交给了李毅。
一直负责亲事司的李样反而被调出了秀衣卫,只在秦王府中任职务。
至于第一任锦衣卫督察御史则不出所料由李宁担任。
按照李恽的计划,未来秀衣卫和锦衣卫将遍布整个大唐乃至域外诸国。
为此李恽挤出了大量的钱粮,又从军中挑选了大量的精英充实两卫。
……
高庆松抵达长安之时已经是天宝十七载五月十一。
高庆松见到李恽之后,立即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一股脑全部说了出来。
“自作孽不可活啊!”
李恽听完叹息一声,随后命人把高适、李毅、李宁还有韦涉请来商议。
“殿下,此皆某失察之罪!”
李毅得知情况后,立即跪下请罪。
李恽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江陵远在万里之外……此非汝之过也!”
安扶了一下李毅,李恽转向韦涉,“韦相以为该如何处置!”
韦涉闻言却是犯了难,“他万万没想到李璘胆子竟然这么大,居然妄想割据东南!”
不过与高庆松一样,韦涉同样认为李璘想要割据东南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韦涉开口道:“殿下,某以为永王野心勃勃,若不及时遏制,恐成大患。”
李毅点头赞同,眉头紧锁:“确实如此,但处置需谨慎,以免激起更大的动荡。”
李宁沉思片刻,缓缓道:“某以为可在东南广设节度使,以分其势,再逐步图之。”
韦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计甚妙,只是节度使之选亦需慎重。”
李恽点了点头,“诸位以为可于何处设节度使,可以节度使人选。”
“殿下,某以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战功卓著可为一镇节度!”
“殿下,某以为扬州大都督信安王殿下可为节度使……”
“殿下,某以为吴郡太守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最终达成共识,决定设立淮南节度使、江东节度使以及淮南西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以四路大军形成钳制之势,将永王的势力牢牢困住。
“淮南节度使,可由信安王殿下担任,信安王忠勇双全,定能不负所托。”韦涉向李恽卖好道。
李恽闻言点了点头,虽然韦涉举荐的是其父,不过他面上却无任何表情。
“江东节度使,则可选吴郡太守李希言,他熟悉地方政务,又颇有威望。”高适这时补充道。
“淮南西道节度使,张巡最为合适,他如今在东南地区赫赫战功,威望极高。”李毅赞同道。
“至于荆南节度使,非郭子仪莫属,他智勇双全,且对朝廷忠心耿耿。”李宁补充道。
决定既定,众人又商议起如何召永王李璘及其子李玚入京的事宜。
“此事需由陛下亲自下诏,方能显得诚意与威严。”韦涉建议道。
李恽点头:“不错,孤这就起草奏章,呈请圣人下诏。”
于是,一封言辞恳切、威严并重的诏书被呈送至李隆基面前。诏书中,既表明了朝廷对永王李璘的宽宏与信任,又巧妙地暗示了其应回归京城,以尽人臣之责。
李隆基览毕诏书,沉默片刻,终是缓缓点头:“就按此办理吧,希望永王能迷途知返,莫要辜负了朕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