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阿宋报名之后,陆续又有三人报名。还是达不到李林杨的目标。没办法,李林杨只能点名了。但点名也有不去的,包括李大明在内的五个步兵连长,竟然全都读书脑壳痛!
最终,参谋长周纲吉,辎重连长张凤伍,炮兵营长,两个炮兵连长,以及几名当了几年教官的精锐全部纳入了留洋深造的行列。海军加上陆军,合计十七名!其中有陆阿宋和刘闩,这两个都是在红旗军参战之后加入红旗军的,而且表现优异。
这十七人,最快的一个是黄汉升,需要至少两年半时间才能读完海军军校,其他人大多需要四年到五年时间。时间是一个方面,资金乃是另一个方面,预计这十七人的生活费学费等费用,人均开支不下一万银元!
为了建设一支现代军队,李林杨不惜血本,计划中还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在分流了十七名军官之后,李林杨直接宣布了去贵州的军官。贵州铜仁协右营,营官李大明,三个哨官分别是刘小东,关于成、张乙道。李大明作战勇猛,但为人比较散漫,而刘小东、关于成、张乙道都是协助德国教官练兵的教官,都勤恳稳重。这四人相辅相成,足以保证铜仁协右营的战斗力。
“此去铜仁,任务有三。一,剿匪。二,招兵。三,保护朱砂矿的顺利开采。”李林杨一一讲述了设想和任务。
剿匪,是这个年代官军的常设任务,这年头,造反层出不穷,山匪遍地。简单的来说,只要你肯“剿匪”,就有剿不完的匪。
“要求,匪首要严惩。但绝不可肆意妄杀!土匪家属,全都转移到海安营,你们都明白,咱们缺人!”
这个缺人,指的可不仅仅是非洲班达城。
招兵,李林杨要求,只要准童生或者童生级别以上的新兵,数量不限。估计铜仁那里也招收不到多少,因为穷。但也可能不会少,同样的也是因为穷。
至于保护朱砂矿的开采,这只是顺手的事儿。红旗军总后勤部长邓宝山发言:“矿山团队已经组织好了,一共十五个人。后续的冶炼设备和工程师已经在采购和招聘,半年内就能到达铜仁万山。掌柜是赵福田,善于和官府往来。”
邓宝山这一年多来,工作卓有成效,不仅保证了红旗军的物资弹药,还组建了一支工商业团队,其中不少骨干都是从红顶商人胡雪岩那里挖来的,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虽然已经倒闭,但其商业帝国的经理人仍然是国内非常抢手的商业人才。这个赵福田,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