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的基本都是上海人,大学生,退休一族。
只有这群人才有时间白天来排队。
也都梦想着能一书成名,过上名利双收的生活。
真实情况是,大多数也就来碰个运气。
“你这份稿子,不行。文笔太差了。像小学生作文。建议再学习学习。”
“编辑,您看看我的。我这篇稿子,写的是明朝发生的事。”
朱编辑,刚喝了口水,下一份稿子就递到面前来了。
“大哥,不是我不想看。而是你这份稿子主题不适合我们《收获》,您可以看看我们往期杂志的优秀作品。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注意情感基调。你可以去去学学‘伤痕’”
都说网络小说作者喜欢跟风,但其实在文学小说中,跟风也是件很常见的事。
‘伤痕’火了,后面就跟出一大批写伤痕文学的小说。
甚至可以说伤痕流派了。
《活着》这本小说其实就是后伤痕文学时代的代表作。
一群文学作家,跟风创作了几十年的伤痕文学。
导致后面的七零后,八零后,甚至部分九零后读者。
看的很多作品,都留下了很多遗憾。
甚至有些读者看了以后,还留下了心灵创伤。
《收获》作为文学杂志社的四小花旦之一,收稿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
新人难出头。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他们收作品不看作者的名气。
只看作者作品的实力。
有名气的作者,可能现在正在休息室和主编聊。
待遇好在这。
没名气的新人作者可能就是普通编辑初审,然后几个编辑收了一堆,还要再淘汰。
其实对新人很不友好。
名作家之所以是名作家,就是因为有实力。
新人怎么跟他们争。
得不到稿费的供养,就没办法支撑文学路。